|
|
即便已经90岁高龄,周骏的大脑依然灵活如初。
比如,2017年前8个月,他买股票赚了40万元,投资收益率为25%。
周骏笑言咨询QQ、微信:2544906银行体制”与“两只手”
如何把课上好,始终是周骏思考的问题。为了更好了解银行业务与经济运行的内在关系,周骏决定,一边上课,一边和学生一起去银行实习。
金融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关乎国民经济的运行状态。为了熟悉银行监管职能,周骏又到中国人民银行湖北省分行学习,参与业务资料的整理工作。
“培养自然科学家要进实验室,培养社会科学家要进入社会,不了解社会的人不可能成为真正的社会科学家。”周骏说。
他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看法。这些来源于基层最真切的认识,犹如在寒冬默默等待的种子,终究会在春天迸发惊人的力量。
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拉开帷幕,中国历史迎来了新的时代。随即,一个窘迫的事实摆在了人们面前咨询QQ、微信:2544906银行体制”、实行多重信用形式的建议,详细规划出了八大金融机构类别,这些建议基本上构成了今天中国金融版图的蓝本。
随着股份制商业银行、信托公司、证券公司、保险机构的高速发展,中国经济投资规模过热,货币发行量过大,导致通货膨胀加剧。1988年,物价指数上涨18.5%,创下了新中国成立四十年来的最高纪录。
一时之间,“反对政府干预,主张市场自由”的观点甚嚣尘上。
在一片喧嚣中,既懂得马克思货币金融理论,又了解西方经济体系,更熟悉中国国情的周骏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中国决不能全盘照搬西方自由市场理论,市场调节这只‘无形的手’并不是万能的,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必须参与金融调控。‘两只手’相互配合,才能有效配置资源,保持经济稳健运行。”他坚定地强调。
随后,周骏的代表作《货币政策与金融调控》出版,书中对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货币量层次的划分、影响我国货币需求的因素及货币量供应模式等内容都作了系统论证与分析,并为国家经济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离而不休
进入古稀之年后,周骏的身子骨仍旧十分硬朗,依然奋斗在金融战线的第一线。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巨大震荡,给决策层以极大的警示——中国必须尽快研究建立自己的“金融国防线”。
次年6月,70岁的周骏临危受命,他带领团队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问题研究”。
历经几个寒暑,项目成果以《中国金融风险的管理与控制》一书对外发布。
从此,中国金融学研究由“资源配置说”向“风险配置说”转变,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也终于有了规避风险的“警示牌”。
终于到该退休的时候了,这位离休老人,总笑称自己是“离而不休”。
“不逛街、不去公园、不打麻将,每天在家都会看报、看电视。看电视主要是看国内国际新闻,研究社会科学要特别注意领导讲话透露出来的信息。”周骏说。
此外,周骏几乎没有节假日和周末,而是将自己的精力用在做学问上,用在教书育人上。
“人家在玩、在闲聊的时候,你在学习,这就是做学问最基本的方法。”年过八旬,他仍然在坚持学习,坚持研究,坚持给学生做专题讲座。
除了教研室主任,周骏没有担任过行政职务,也没有在金融机构或企业兼过职,工作上从来没有离开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他不但专注,而且专一。对“著名金融学家”这一称谓,周骏谦虚地说:“不要给我冠以‘著名金融学家’这样的词语,我只是一辈子学金融、教金融、研究金融而已。”
勤勤恳恳做事,踏踏实实做人。这既是周骏教授的信仰,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