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重点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考研面试增加印象分,实用新型专利包过申请发明专利申请并不难,代写全部材料,轻松申请!包过加急版发明专利申请,保研、考研面试加分利器!
查看: 1338|回复: 0

北京建筑大学2025年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11 17:08: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发明专利申请,代写全部材料。
北京建筑大学2018年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信息
欢迎全国各地应届本科毕业生和在职人员报考我校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
北京建筑大学2018年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信息
一、学校概况
北京建筑大学源于1907年清政府成立的京师初等工业学堂,后历经北京市市立工业学校、北京市建筑专科学校、北京市土木建筑工程学校、北京建筑工程学校、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等发展阶段,2013年4月更名为北京建筑大学。学校1986年获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1年被确定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2012年“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与技术”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成为博士人才培养单位。2014年获批设立“建筑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5年10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和住房城乡建设部签署共建协议,学校正式进入省部共建高校行列。
北京建筑大学是一所具有鲜明建筑特色、以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是“北京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科技服务基地”、“北京应对气候变化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建筑遗产保护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是北京地区唯一一所建筑类高等学校。
学校有西城和大兴两个校区。西城校区占地12.3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0.2万平方米;大兴校区占地50.1万平方米,一、二期工程30万平方米已全部竣工启用,三期工程正在积极推进。
学校图书馆纸质藏书152.9万册、电子图书130万册,大型电子文献数据库52个,与住建部共建中国建筑图书馆,是全国建筑类图书种类最为齐全的高校。
学校现有10个学院和1个基础教学单位。现有34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建筑学、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北京市特色专业7个——建筑学、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工程管理、测绘工程、自动化。
学校设有研究生院,有1个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涵盖55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有1个硕士学位授权交叉学科点,5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点和8个工程专业学位授权领域点。拥有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3个——建筑学、土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2个——管理科学与工程、城市规划与设计。在2012年教育部组织的全国学科评估中,建筑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名列第9名,城乡规划学名列第12名,风景园林学名列第15名。
学校师资队伍实力雄厚,现有教职工10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660名,教授116人,博士生导师27人。拥有长江学者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北京学者1人,北京市高创计划杰出人才获得者1人,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1人,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1人,北京市留学人员创新创业特别贡献奖获得者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市级人才7人,长城学者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3人,教育部、住建部专业指导和评估委员会委员9人,教育部创新团队、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学术创新团队、管理创新团队26个。
学校现有各类在校生11645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7609人,博士、硕士研究生2079人,成人教育学生1842人,留学生115人,已形成从本科生、硕士生到博士生和博士后,从全日制到成人教育、留学生教育全方位、多层次的办学格局和教育体系。
多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6万多名优秀毕业生,成为国家和首都城市建设系统的骨干力量。学校毕业生全员就业率多年来一直保持在95%以上,2014年进入“全国高校就业50强”行列。
近年来,学校荣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7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共13项,2010、2011、2012连续三年以第一主持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奖,2014年以第一主持单位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近5年,新增各类科技项目2000余项,其中国家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等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490余项;科技服务经费连年超过2亿元。
学校始终坚持开放办学战略,广泛开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目前已与美国、法国、英国、德国等26个国家和地区的60所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与合作关系。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按照“提质、转型、升级”的工作方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持续增强学校的办学实力、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以首善标准推动学校各项事业上层次、上水平,向着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具有鲜明建筑特色的高水平、开放式、创新型大学的宏伟目标奋进。
二、学科专业介绍
1. 建筑学(0851)
本学科(类别)设置于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在国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自1984年起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1985年成为工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2年成为北京市重点学科;本科专业“建筑学”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自1996年起,已连续5次顺利通过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学士、硕士)教育评估,并获得7年有效期,可授予毕业本科生建筑学学士学位,可授予毕业研究生建筑学硕士专业学位。
本学科(类别)学术队伍由一批知名教授、学者组成,形成了发展特色,2005年“历史城市与建筑保护及更新设计团队”成为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本学科(类别)拥有大量国内外专业图书、期刊和良好的教学空间环境以及先进的研究设备。学生在学习期间,能够体验到高等学府浓郁的学术氛围,汲取丰富的专业知识。本学科(类别)与德国、俄罗斯、新西兰、澳大利亚、意大利等国家以及香港、台湾地区的建筑类院校相关学科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每年进行教师和研究生的设计交流,举办学术讲座,使学生及时掌握国内外建筑发展动态。
本学科(类别)在医疗、体育、交通等公共建筑设计以及城市住宅、村镇住宅设计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本学科(类别)基于地处北京良好的地缘优势,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一批设计单位、科研院所等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建硕士研究生校外培养基地。本学科聘请了在京自各大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单位的全国工程设计大师、总建筑师、主任建筑师以及在京著名建筑事务所的主持建筑师担任兼职导师。近年来,本学科(类别)人员承担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的科研项目、多项全国各地及北京市重要建筑工程设计,出版了大量研究专著和论文。
本学科(类别)共设置7个招生学科方向咨询QQ、微信:2544906。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10余项。三维激光扫描与数字化工程、基于网格影像的数字城管关键技术、地学浏览器技术平台uninpho等项目在国内外都产生一定影响和核心竞争力,已经形成本校城乡建设学科群的特色与优势。
本学科(领域)积极与建筑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学科领域合作,在城市空间信息获取、城市与建筑三维重建、城市数字文化遗产保护、精细化城市管理、变形监测等领域取得一定研究成果。
本学科(领域)设置3个招生学科方向咨询QQ、微信:2544906的仪器设备可用于开展水环境、大气和固体废弃物处理、流体、化学、计算模拟等实验研究。拥有“城市雨水系统与水环境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北京市电子废物资源化国际合作研究基地”、“北京市可持续排水系统构建与风险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部级科研基地,为科学研究创造了良好的研究平台。
本学科(领域)具备良好的科研环境,与遍布全国的环保机构、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积极将研究成果直接服务于我国各类城市尤其是北方城市环境综合治理领域。近5年来,本领域人员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等国家级课题40余项,教育部科技基金项目、北京市科技攻关项目等省部级课题40余项,完成科研经费40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20部,申请专利1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
本学科(领域)设置4个研究方向咨询QQ、微信:2544906/人复试费;
2.复试比例不低于该专业招生计划的120%。
3.复试一律在北京建筑大学进行,时间预计为4~5月份,详情以学校通知为准。
4.对复试合格考生按初试和复试综合成绩排队,择优录取;
5.硕士生录取类别分为非定向就业和定向就业两种。定向就业的硕士研究生均须与招生单位、用人单位签订定向就业合同。
6.新生应按时报到。不能按时报到者,须有正当理由和有关证明,并向招生单位请假。无故逾期两周不报到者,取消入学资格。应届本科毕业生、成人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考生入学时未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者,取消录取资格。新生报到后,招生单位将进行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专业素质、健康状况等全面复查,发现有不符合标准者按照本单位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7.被录取的考生如保留入学资格,须在复试时由本人提出申请,经招生单位同意,可以参加工作1至2年,再入学学习。
8.考生因报考硕士研究生与所在单位产生的问题由考生自行处理。若因此造成考生不能复试或无法被录取,招生单位不承担责任。
9.定向就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回定向单位就业。非定向就业硕士研究生毕业时采取毕业研究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方式,落实就业去向。
七、其它事项
1.考生在报名时无需填写导师姓名,待开学报到后由所在学院组织导师与研究生双向选择和分配相结合的方式确定导师;学校研究生招生办公室不负责联系介绍导师;
2.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行校内校外双导师制;
3.政治理论、英语、数学往年考题和本年度的考试大纲,由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统一出版发行,学校不办理代销业务,也不出售历年专业考试试题;
4.考前专业课答疑在本校进行,具体安排请及时关注北京建筑大学研究生院网站信息;
5.各专业招生人数实际为上年度各专业实际招生人数,仅供考生参考;实际录取人数将按上级最终下达招生计划和各专业上线情况做适当调整;
6.非全日制研究生学习年限为3~5年;
7.建筑学院所在招生专业的培训费收费标准为人民币40000元/人,其它学院各招生专业的培训费收费标准为人民币30000元/人;
培训费收取方式:按课程阶段及论文阶段各占50%的比例分段缴纳;
8.学校不负责学习期间的工资、福利待遇、保险和医疗等费用;具体培养方式以学院安排为准;
9.考生对所关心的问题若要详细了解,请向本校下列单位(部门)及人员咨询: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常 瑾 010-68322333
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 赵 巍 010-68322520
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 王丽华 010-68322126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杨 娜 010-68322086
经济与管理工程学院: 王东志 010-68322108
测绘与城市空间信息学院: 杨红粉 010-61209121
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 赵世梁 010-61209263
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丁建峰 010-68322241
学校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展览馆路1号
学校主页:http://www.bucea.edu.cn
研究生院网页:http://yjsc.bucea.edu.cn/index.htm
主管部门:研究生招生办公室(西城校区教1楼110室)
联系电话:010-6832224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考研重点论坛

GMT+8, 2025-11-6 16:2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