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流师资、一流人才的数目是“双一流”建设成果的重要指标,因此地方政府和高校都会想办法去通过拉拢人才来参与竞争……积极方面,这种流动会有效配置已有的教学科研资源;消极方面,这会拉大各地教学资源的差异。
建筑高楼,首先要挖地基。现在国内高校都在争取盖“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的大楼,于是一些院校领导扛起了铁锹,目光盯着其他院校的墙角。这或许是目前国内高教界“挖人大战”的真实写照,其中尤以东部高校到中西部“挖人”为剧。
全国“两会”期间,高校人才流动,成为高教界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3月12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更是在记者会上表态咨询QQ、微信:2544906安家购房补贴及最高30万元科研启动费,暨南大学为“长江学者”和“千人计划”青年学者分别开出200万和100万“购房补贴和安家费”的条件。而放眼东部高校,不乏价码高达年薪百万的例子。
在“挖人”这件事上,东部高校可谓“财大气粗”。以代表一所高校“未来”的“千人计划”青年人才为例,历年共有241个单位的2336位青年人才入选“千人计划”。这2300多位优秀青年人才,绝大部分踏进了东部高校的校门。“千人计划”青年人才最多的10所高校,仅有华中科技大学一所中西部高校,其余高校均来自东部——东部上海科技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广东工业大学、深圳大学等非211工程院校引进的数量,甚至超过了诸多中西部211工程院校。
正在纵深推进的“双一流”建设,助推了本已激烈的“人才争夺战”。近期,在“双一流”建设操作细则出台之际,不少地方尤其是东部地区的政府部门已明确对此进行大额财政支持。21世纪经济报道此前在报道中统计,已公布“双一流”资金支持计划的10余省份,拟投入资金已超过400亿。重金支持的允诺在前,除了购置设备、盖大楼之外,不少大学校长考虑的一件事,便是招募“良才”,而地处中西部、收入较低的高校名师便是“开挖”的好对象。
评论者可能对这种“不太道德”的行为不以为然,但“挖人”确实有时效。
“之所以现在有许多高校喜欢‘挖人’,是因为另一些高校已有不少成功的案例。”关注高等教育的南京审计大学教授徐振宇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举例说,清华大学法学院组建之初,曾在全国法学学科排名前三的院校大批引进人才,使该校法学学科迅速崛起。而华东某经济大市的一所211工程院校,近年来也是大力“挖人”,经常有学校领导赴中西部工作。在“挖人”的作用下,该校的全国排名已经从100名左右升至前20名。
一些大学教师“吐槽”,一些高校“挖人”甚至“精准”到了某个学校、某个教授。有趣的是,最近网上公布的一份高被引论文学者榜单,一位大学教师在社交网络转发时甚至揶揄,恭喜大学校长们找到一份“挖人”指导手册。
这么做确有原因咨询QQ、微信:2544906元则建议,可探索引入类似体育俱乐部间的“运动员转会制度”,即人才流动协商与补偿机制,保障人才流出单位的基本权益。
陈宝生对此亦有表态。他说,下一步,要引导各高校形成联盟,制定公约,对薪酬等条件上大体上做出规范。规范正常的人才交流。
张端鸿则指出,目前中国大学的薪酬相对而言是比较低的。期待未来能改革高校薪酬体系,绩效工资能够更加宽松、更加弹性,薪酬结算体制让更多的教师都能够有所反应。
陈宝生还提到,教育部将调整评价机制,促使国内高校下功夫练内功,自己培养人才,从海内外吸引人才;而不要搞恶性竞争,不要恶意挖人家的墙脚。
这也是教育观察者徐振宇所期待的,除了撬别的高校的“大树”之外,高校自己栽“小树”,海外引“洋树”,同样是推动高校自身发展的必要途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