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一部分www.111kaoyan.com 防盗分割线咨询QQ、微信:2544906论和二元论的对立 D。反映论和先验论的对立
4.认识发展的总过程是( )
A。感觉—知觉—表象 B。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C。概念—判断—推理 D。经验—理论—经验—理论
5.恩格斯提到过咨询QQ、微信:2544906的,这表明( )
A。世界上最高的真理只有一个
B。世界上的各种真理都有普遍适用性
C。在相同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对同一个对象的认识只能有一个真理
D。真理具有客观性
8.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是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统一,对这一命题的正确理解有( )
A。从无限发展的世界来讲人们最终能达到对世界的全面而正确的认识,因而认识能力有至上性
B。在每一个具体时代,人们的认识能力总是相对的,具有非至上性
C。人们只能认识事物的外部联系,而不能把握事物的真正本质,因而具有非至上性
D。人的认识能力是不断从非至上性向至上性的发展过程
9.价值具有客观性,是因为价值关系的各个环节都是客观的,包括( )
A。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
B。用来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具有客观性
C。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具有客观性
D。指导人们满足自身实践需要的真理具有客观性
10.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
A。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是辩证统一的
B。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
C。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
D。是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
填空题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咨询QQ、微信:2544906的,反对多元真理观,因为真理的内容是唯一的、客观的。任何的真理都具有一定的相对性,不存在最高真理。因此,正确选项为C、D。
8.【答案】ABD
【解析】人类的思维,按其本性、能力和可能性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这就是思维的至上性,亦即思维的无限性和绝对性。但是,每一个乃至每一代人,由于受到客观事物及其本质的显露程度,社会历史(生产状况、科学技术状况、阶级斗争状况)的实践水平,主观的条件(个人的经历、受教育的程度、立场、观点和思想方法)以及生命的有限性等各方面的限制,他们的思维又是非至上的,即有限的和相对的。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是至上和非至上、无限和有限的对立统一,作为认识、思维成果的真理,也是绝对和相对的对立统一。C项是不可知论观点。
9.【答案】ABC
【解析】价值具有客观性。这是因为,价值关系的各个环节都是客观的。首先,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不论是人的自然需要还是社会需要,物质需要还是精神需要,都是由人的实际生存状态决定的,因而在本质上都是客观的。其次,用来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也具有客观性。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并不是由人们的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客体本身客观存在的性质、属性决定的。最后,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也具有客观性。人的需要的满足是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形成后,就会对主体的需要构成意义关系。选项D与本题题意无关。
10.【答案】ABCD
【解析】 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又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因此二者是辩证统一的,A项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既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改造客观世界包括改造自然界和改造人类社会。改造主观世界就是改造人们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核心是改造世界观,即观察和处理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B项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主观和客观的矛盾是人类实践活动中的最普遍、最根本的矛盾,C项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也就是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认识必然、争取自由,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目标,是一个世界历史性的过程。由必然到自由表现为人类不断地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人类在客观世界面前所处的两种不同的社会活动状态。D项正确。
星期三
1. 来源 动力 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目的
2.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3. 客体 观念形式
4.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5. 实践 认识 理性认识 实践
6. 客观事物 规律 全面的 有条件的
7. 客观性 主体性 社会历史性 多维性
星期四
1.【答案要点】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特别是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我国当代青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面对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和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的形势,必须勤奋学习,广泛学习各种新知识新技术,才能担当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更好地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服务,实现我们人生的价值。
(2)每一个人的知识都有两部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行万里路”属于直接经验即通过亲自实践所获得的知识;“读万卷书”属于间接经验,即通过向书本和他人学习所获得的知识。两者归根到底都是源于实践,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源”与“流”的关系,间接经验是由直接经验转化而来的,两者可以互相促进,间接经验可以指导实践获得直接经验,直接经验可以进一步检验、丰富和发展间接经验。因此,我们既要重视向书本和他人学习,又要重视亲自参加实践,使我们既有广博知识,又有能干实事的能力。
(3)学习的途径是多方面的,既有向书本学习的途径,又有在实践中学习的途径,后者是更重要的途径。既要向专家学者学习,又要重视向广大群众学习,并把学习的各种途径结合起来,使我们获得既科学又实用的丰富知识。
2.【答案要点】
(1)在材料2中的观点看来,人类的认识就是一种工具,因此没有真假之分,只有无效和有效的区别,完全否认了认识是否与客观对象符合是判断真理的标准,这就完全否认了真理的客观内容,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否认了坚持真理、追求真理的必要性,也必然会导致把是否有效当作真理的标准的实用主义的真理观。
(2)材料1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材料2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材料3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材料1看到了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但没有提出科学的实践观。材料2否认了真理的客观内容,属于实用主义的真理观。材料3认为真理的检验不可能在理论内部得到解决,而必须通过客观的物质活动,即实践来检验。因此检验认识的标准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将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从而对认识的真理性作出判断。
(3)人的思维方式具有客观性,只靠理论本身无法说明,因为判断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关键是看认识是否同客观相符合,这就要求检验认识的标准必须同时具有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特点。现有的认识和理论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客观标准,只有实践才能成为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才能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
(4)实践标准之所以具有确定性,是因为实践标准是唯一客观的标准。人类的实践最终能够对认识的真理性作出检验。实践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一方面实践和认识都是发展的,因而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也必然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另一方面,实践不能对某一时期的全部认识的真理性作出检验,需要深化和发展,因而也具有不确定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