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重点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考研面试增加印象分,实用新型专利包过申请发明专利申请并不难,代写全部材料,轻松申请!包过加急版发明专利申请,保研、考研面试加分利器!
查看: 776|回复: 0

考研政治#2011考研究生政治精华试题及命题分析(1)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2-5 22:42: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发明专利申请,代写全部材料。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单项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1.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哲学都是A.智慧之学B.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C.对于事物的思维着的考察D.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咨询QQ、微信:2544906论
8.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即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问题是A.区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B.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标准C.区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标准D.区分一元论与二元论的标准
[命题分析] 这两题考查的知识点都是咨询QQ、微信:2544906论和二元论的区分标准是是否认为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学,显然就是不可知论,因此,第7题的正确答案应是C选项。第8题的正确答案应是A选项。[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2页;《大纲解析》第1页。
9.哲学的党性即党派性是指A.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B.可知论同不可知论的对立和斗争C.无产阶级世界观和资产阶级世界观的对立和斗争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咨询QQ、微信:2544906论主张世界统一于精神;而唯物主义一元论则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关于世界的可知性,绝大多数哲学家都认为世界是可知的。但由于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可知论者对世界可知性的解释也是有根本区别的。唯心主义者把世界看成精神的产物,思维能够认识那一开始就已经是思想内容的内容。辩证唯物主义则认为,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已经认识和尚未认识的事物,是彻底的可知论者。关于意识有无能动性的问题,彻底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承认意识具有能动性,只是唯心主义者否认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片面地夸大意识的能动性,把意识的能动作用绝对化;唯物主义者则坚持辩证的反映论,认为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巨大的,但它的发挥又是有条件的。因此,A、C和D项都不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划分的标准。而对两者进行划分的惟一标准就是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凡是认为咨询QQ、微信:2544906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A.世界是否可知问题B.意识本质问题C.世界本原问题D.实践本质问题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咨询QQ、微信:2544906论。一元论包括咨询QQ、微信:2544906论、旧唯物主义一元论和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二元论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有物质和精神两个独立的本原,企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而实际上是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最终往往倒向唯心主义。世界的本原问题就是世界的本质问题。对世界构成形式的不同回答和对世界存在状态的不同回答都是建立在对“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基础之上;同样,对世界是否可知的不同回答也不能区分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因为坚持唯心主义一元论的哲学家有的主张可知论,有的主张不可知论。世界发展动力问题涉及的是矛盾学说、内因和外因的关系问题,它解答的是事物发展变化问题。意识的本质问题实际上是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中解答的,它本身从属于这个问题。对实践的本质问题的解答也不能区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因为有的坚持唯心主义一元论的哲学家(如黑格尔)对实践的本质问题也有深刻精辟的解答,对实践的本质问题的解答是讲如何改造世界,而唯物主义—元论同唯心主义—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对本体论层面的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解答,对实践的本质问题的解答不是对本体论问题的解答。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3页;《大纲解析》第2页。
12.水是万物本原的观点属于A.唯心主义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咨询QQ、微信:2544906论,认为水是根本。水里的混浊部分,下沉了就成为了土,水变为蒸汽,就成为了天。这种观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D。[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3页;《大纲解析》第2页。
15.“人体是一架会自己发动自己的机器咨询QQ、微信:2544906论是承认A.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哲学学说B.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的哲学学说C.世界统一于精神的哲学学说D.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哲学学说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咨询QQ、微信:2544906论哲学。在回答世界本原是一个还是多个即世界是否具有统一性的问题上,形成了两种哲学观点即咨询QQ、微信:2544906论和二元论。一元论是指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有一个本质或本原的哲学学说;二元论是指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有两个独立的本原的哲学学说。一元论包括唯心主义一元论、旧唯物主义一元论和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只有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才是彻底的、科学的一元论。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的根本对立就在于对世界本原的不同回答。二元论企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实际上是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最终往往倒向唯心主义。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4页;《大纲解析》第1页。
30.对于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在于A.坚决地反对唯心主义和形而上系的错误观点B.坚决地以阶级分析方法来认识和改造世界C.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D.承认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和统一的多样性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咨询QQ、微信:2544906论的关键是A.坚持科学的实践观B.继承了以往唯物主义哲学的优秀成果C.坚持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D.发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咨询QQ、微信:2544906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唯物辩证法贯穿到社会历史领域,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因此被称为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所以选D。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去解决哲学的基本问题,把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性理解为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现实的历史过程,揭示了自然与社会的相互渗透、相互转化,形成了社会的自然与自然的社会,这样就把唯物主义的原则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D选项。[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7页;《大纲解析》第3-4页。
39.在下列命题中,属于人本主义观点的是A.存在先于本质B.存在就是被感知C.世界统一于存在D.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
40.现代西方哲学人本主义的根本特点是A.坚持以人为本B.强调人的主体性C.高扬人的理性和人道主义的精神D.反对科学和理性,提倡非理性主义
[命题分析] 这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咨询QQ、微信:2544906论倾向的杜林的观点,黑格尔在《法律哲学》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题咨询QQ、微信:2544906论的错误在于A.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B.主张世界存在着物质和精神两个本原C.反对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观点D.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咨询QQ、微信:2544906论。二元论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物质和精神是平行的,同为世界的本原。二元论企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但它不是一个独立的哲学派别,实际上是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最终往往倒向唯心主义。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BD选项。[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4页;《大纲解析》第1页。
10.下列各对范畴之间的关系,其性质属于思维和存在关系的是A.自由和必然B.真理和客观规律C.理论和实际D.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咨询QQ、微信:2544906论观点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咨询QQ、微信:2544906论的思想,认为独立的心理实体是不存在的。他认为心灵是身体的一部分,它也是物质的东西,而且心灵是物质性的与心灵能够思想是不矛盾的,从而彻底地坚持了唯物主义的一元论。但是拉美特利又认为人的大脑之所以有理性活动,只是比完善的动物多几个齿轮,多几条弹簧、脑子和心脏的距离在比例上更接近一些,所接受的血液更充分一些,从而把人脑也看成是一架机器。显然,拉美特利并没有看到,思想是高度发展的物质器官——大脑的产物,思维运动是一种最高级的形式,人类的思想能力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人是能思维的动物,机器没有思维能力。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B、D选项。[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3页;《大纲解析》第2页。
17.马克思指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这说明A.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的产物B.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C.环境是人的活动的基础D.环境的改变会引起人的改变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在人和环境的关系问题上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区别。人和环境的关系,是哲学界长期争论的问题。唯心论者否认环境的客观性,认为环境是精神的产物;而机械唯物论者则否认人对环境的能动作用,仅仅看到人是环境的产物而忘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从而陷入了形而上学的环境决定论。马克思在同这些错误思想斗争中,阐述了人和环境关系的科学理论,即:环境是人的活动的基础,环境的改变引起人的改变;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性,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地实践”。这说明实践活动的出发点是人意识到环境不能满足人的需要,实践的目的就是使环境按照人的意志改变形态,以满足人的需要。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B、C和D选项。[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4页;《大纲解析》第2页。
18.做任何事情都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B.客观实际是认识的对象C.间接经验是不重要的D.要事事取得直接经验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唯物主义具体表现的理解和把握。“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是陈云同志在延安整风时期仔细阅读毛泽东同志著作和总结“左”倾错误教训的基础上得出的科学论断。陈云同志说:“这十五个字前九个字是唯物论,后六个字是辩证法,总起来就是唯物辩证法。”陈云同志说:“不唯上,并不是上边的话不要听。不唯书,也不是说文件、书都不要读。只唯实,就是只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研究处理问题,这是最靠得住的。”陈云同志在《怎样才能少犯错误》的讲话中,提出了“交换、比较、反复”的思想。陈云同志指出:交换是带头的。所谓交换,就是要互相交换正反两面的意见,以求了解事物的全面情况。交换是为了更全面地认识事物,比较则是为了更好地判断事物的性质。不经过比较,就看不清事物已经发展到什么程度,它的要害和本质是什么。比较仍然是认识的过程,反复则既是认识的过程,也是实践的过程。反复,首先要在决定了对策之后,再找反对的意见攻一攻,使认识更正确。而最要紧的,是在实践过程中反复认识。凡是正确的,就坚持和发展。如果发现缺点就加以弥补,发现错误就立即改正。总之,判断,行动,再认识,修正之,这样就可以不犯大的错误。”这里,陈云同志用通俗简明的语言,从辩证法的角度,提出了只有运用“交换、比较、反复”的方法,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陈云同志的这六字诀,同他“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九字真言是相辅相成,融为一体的,也是他对实事求是原则的生动阐发。陈云同志从实践中提炼出“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观点,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发展。“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原则的提出,不仅为掌握和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供了具有补充作用和具有可操作性的思想方法原则,而且它更强调了实事求是原则在人们认识运动中的过程性特点,即在实践中迈出的每一步都必须坚持“只唯实”的原则,否则就会犯主观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AB选项。[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3-4页;《大纲解析》第2页。
19.唯物主义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主要形态有A.朴素唯物主义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庸俗唯物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并力图从某种具体的实物中寻找世界的本原。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坚持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朴素结合,但又有它的局限性,即具有直观性、猜测性和非科学性的特点,缺乏科学的论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在解释世界物质本原时,以自然科学为依据,把基本粒子的构成、物质结构及其某种属性作为世界的本原。近代唯物主义对世界物质本原的论证比起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有许多进步,但缺少古代哲学那样把世界看成是相互联系的整体的观念。马克思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克服了以往旧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的弊端,建立了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包括自然界和社会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形态。庸俗唯物主义是混淆物质与意识的界限,不了解人脑产生意识的过程、抹煞意识本质的一种唯物主义哲学。这种唯物主义产生于19世纪50年代的德国和荷兰,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毕希纳和福格特,荷兰的摩莱肖特。这些人在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上,主张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但对思维、意识产生过程及其本质,完全作了歪曲地、机械地理解,把意识当作是人脑分泌出来的一种液汁,人脑产生意识如同肝脏分泌胆汁一样。这样,就抹煞了意识与物质的原则区别,把唯物主义庸俗化了。庸俗唯物主义是一种资产阶级哲学思潮,而不是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3页;《大纲解析》第2页。
20.所有的唯物主义都认为A.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B.意识对客观存在的依赖性C.物质世界是发展的D.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唯物主义概念以及基本形态的特点的把握。所有的唯物主义都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自然界、物质是第一性的,思维、意识、精神是第二性的;物质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物质决定意识。并非所有的唯物主义都认为意识具有能动性,认为世界是发展的。旧唯物主义具有形而上学性。它不懂得世界和事物是历史地发展着的过程,把世界和事物看成是彼此孤立、永恒不变的,否认事物内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是不了解人的实践活动在人与世界关系中的意义和作用,只是从客体的方面去把握和直观世界,抹杀了人及其意识的能动性。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应为BD选项。[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应试精华》第3页;《大纲解析》第2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考研重点论坛

GMT+8, 2025-11-6 00:1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