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重点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考研面试增加印象分,实用新型专利包过申请发明专利申请并不难,代写全部材料,轻松申请!包过加急版发明专利申请,保研、考研面试加分利器!
查看: 454|回复: 0

专业目录#上海大学2019-2025年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学术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11 07:09: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发明专利申请,代写全部材料。
080201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080202机械电子工程
080203机械设计及理论
080204车辆工程
0802J5增材制造与组织修复
080401精密仪器及机械
080402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080800电气工程
081100控制科学与工程
080200 机械工程

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下设机械电子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等四个二级学科。本学科有国家重点学科、上海市重点学科和上海大学"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点的支撑。
本学科围绕国家、地区振兴装备制造业的需求,积极探索高技术研究与先进适用技术开发相结合、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开发研究并举的学科建设方针,研究项目主要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防科工委和企业的委托等,年均科研经费约3000多万,多项研究项目曾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省市级科技进步奖。与美国、日本、加拿大、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和研究机构有长期的合作关系。
本学科依托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主要研究基地包括上海市智能制造及机器人重点实验室、新型显示技术及应用集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863计划机器人主题产业化基地、上海机器人研究所、上海大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上海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快速制造工程中心、上海大学机电工程设计院和各专业研究室等。
机械电子工程是国家重点学科,是学校211工程和上海市的重点学科建设点,是集机械、电子、液压、气动等技术和计算机控制、检测、传感等技术于一体的新兴综合性学科。该专业着重培养既有扎实的机械工程基础知识,又掌握基于计算机信息处理和自动控制理论的机电系统集成技术,造就能从事机电一体化系统研究、开发、应用及教学工作的高层次人才。
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以国际研究水平的前沿理论和尖端技术为发展目标,体现了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内容。培养学生不仅通晓机械方面的专门理论,而且掌握现代电子、计算机和自动控制等在机械工程领域中的应用技术。通过学习和研究,可获得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开发、高等学校教学和选择多种工作的能力。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研究机械制造领域中的设计理论与方法、制造工艺与系统中的理论与应用方法、机电装备在交叉学科中的应用理论和方法等。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宽广的专业知识,专业的工程思维和良好的创新意识,能够独立从事本领域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
车辆工程专业研究方向有车辆系统设计与测试、汽车电子技术、汽车系统动力学及控制、无人驾驶汽车智能控制技术、地面运载车辆设计与控制、无人水面智能移动载体的设计与控制、空中飞行器动力学与控制、车辆液压传动技术等。培养具有从事现代科学技术开发研究工作和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的研发人员。
学  制咨询QQ、微信:2544906器件(MEMS/NEMS) 的研究及其应用、智能装备与控制技术、海上智能运载科学与工程)
03咨询QQ、微信:2544906器件(MEMS/NEMS) 的研究及其应用、智能装备与控制技术、海上智能运载科学与工程)
03咨询QQ、微信:2544906器件(MEMS/NEMS) 的研究及其应用、智能装备与控制技术、海上智能运载科学与工程)
03咨询QQ、微信:2544906器件(MEMS/NEMS) 的研究及其应用、智能装备与控制技术、海上智能运载科学与工程)
03咨询QQ、微信:2544906器件及其应用
05.(全日制)海上智能运载科学与工程
06.(全日制)智能检测技术与仪器
指导教师:
01—04、06方向:于瀛洁教授、吕丽军教授、郭红卫教授、刘亮教授、王志明教授、程维明教授、马立教授等正副教授共10余名导师。
05方向:罗均研究员、谢少荣研究员、孙钰教授、彭艳研究员和蒲华燕研究员等10余位导师。
招生人数:15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1数学一
4.01—04、06方向:940机械设计基础(机械零件设计部分)(二) 或 941电子技术(三) 或 942自动控制工程基础(三) 或 842传感器
05方向:834控制工程基础
5.复试科目:机电综合
备  注:
1.本专业在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培养,不招收色盲考生。
2.联系人:
海上智能运载科学与工程方向:
邵文韫 (021)66136383 sophie_shao@staff.shu.edu.cn
其他方向:陆筠 (021)56331180 jl@shu.edu.cn
080402 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本学科是集自动检测技术、自动控制与自动化技术、智能仪器与嵌入式系统、计算机测控技术与网络通讯技术等相互交叉融合而形成的高新技术密集型综合性学科。所设课程理论联系实际,及时反映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着力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动手能力突出,具备在上述专业技术领域从事科学研究、科研开发与技术应用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本学科面向科学研究和经济建设主战场,以解决经济建设和工程领域中的关键理论和技术问题为目标,具有师资队伍实力雄厚,科研开发力量突出,学术研究梯队完整的鲜明特点,并早于1981年即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曾先后获得多期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资助,是上海市电站自动化技术重点实验室的有机组成部分。本学科以智能仪器与嵌入式系统、智能感知与检测技术、网络通信及无线传感、智能结构主动监控、智能装备及机器人技术、自主导航及无人驾驶技术等为主要研究方向,长期从事上述研究和技术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应用开发,承担完成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上海市基础研究重点项目、以及各类省、市级基金研究课题,并完成了大量的工程应用类科研开发项目以及多项企业委托研发类项目,先后获得包括上海市科技进步二、三等奖等多项各级各类科技奖励。
本学科所培养的毕业生素以基础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和协作精神好而著称,能够掌握现代先进工具和研究手段,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和较强的研究与开发能力,为学生的就业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提供了一个高水平就业平台,毕业的学生后广泛就职于世界500强、高科技公司、科技开发集团、大型国有骨干企业等或继续深造。本学科研究生在读期间,可申请上海大学光华奖学金、自仪奖学金和上海电调所奖学金,并可申请直升攻读博士学位。
学 制:2.5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智能仪器与嵌入式系统
02.(全日制)智能感知与检测技术
03.(全日制)信息处理、无线传感与网络通讯
04.(全日制)智能结构主动监控
05.(全日制)计算机测控系统及管理自动化
06.(全日制)智能装备及机器人技术
指导教师:
朱晓锦教授以及十多名副教授。
招生人数:15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1数学一
4.843模拟与数字电路
5.复试科目:微机硬件及软件(包含8086和C语言)
备 注:
1.本专业在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培养。
2.联系人:李帅 (021)56331638 lishuaishu@i.shu.edu.cn
080800 电气工程

本学科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是学校“211工程”建设项目、上海市高原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学科设置电机与电器、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等四个二级学科。电机与电器学科包括电机电磁场、新能源电机系统理论与分析设计、特种电机及其控制技术等主要研究方向;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科包括电力电子变换技术、新能源车用电驱动系统、新型电机系统、新能源变换与控制技术等主要研究方向;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学科包括电磁能理论和新技术、信息处理与应用电子新技术等主要研究方向;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科包括电力市场、新能源变换与智能电网、电力系统规划与分析等主要研究方向。
本学科设有电气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博士学位授予点,建有上海市电站自动化技术重点实验室、上海汽车电驱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平板显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电机与控制工程研究所等,设有上大—自仪股份、上大—宝信软件等多个上海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本学科师资队伍雄厚、学科梯队完整,拥有教授10人,副教授20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7人,具有海外学习和工作经历的教师十余人。长期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省部级重大基础研究、国际合作和科技攻关等重大重要科研项目,多次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与国内外专家、学者建立了广泛的学术联系和合作关系,目前已和英国、法国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交流机制。
本学科在专业教育上,注重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的有机统一;在学生的培养上,以培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具有科学精神与创新能力、能够独立从事电气工程及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技术开发及其相关管理和教学等工作的人才为目标。
学  制:2.5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电机与电器
02.(全日制)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03.(全日制)电工理论与新技术
04.(全日制)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05.(全日制)海上智能运载科学与工程
06.(全日制)智能电网与能源互联网
指导教师:
01—04、06方向:黄苏融教授、罗建教授、张琪教授、徐国卿教授、宋文祥教授、冉峰教授、徐美华教授、胡越黎教授、张少华教授、邹斌教授及20余名副教授。
05方向:罗均研究员、谢少荣研究员、孙钰教授、彭艳研究员和蒲华燕研究员等10余位导师。
招生人数:40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1数学一
4.844电路(01—04、06方向) 或 834控制工程基础(05方向)
5.复试科目:
01方向:电机与拖动
02方向:电力电子与运动控制系统
03方向:微机硬件及软件(包含8086和C语言)
04方向:电力系统分析
05方向:机电综合
06方向:电机与拖动 或 电力电子与运动控制系统 或 微机硬件及软件(包含8086和C语言) 或 电力系统分析
备  注:
1.本专业在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培养。
2.联系人:
海上智能运载科学与工程方向:
邵文韫 (021)66136383 sophie_shao@staff.shu.edu.cn
其他方向:李帅 (021)56331638 lishuaishu@i.shu.edu.cn
081100 控制科学与工程

本学科针对各应用领域中面临的复杂控制、优化、检测等自动化问题,应用控制理论、现代优化与智能信息技术,研究和发展先进的检测、控制、优化和模式识别技术以及自动化系统。主要研究方向覆盖了自动控制领域从基础研究到高技术发展的不同层次,既有学科前沿又有应用热点。本学科已多次获得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资助,顺利完成了教育部“九五”、“十五”、“十一五”三期 "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目前正开展上海市高原学科建设,并将纳入医工结合一流学科方向支撑主体之一,拥有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上海市电站自动化技术重点实验室,产学研合作的上海数字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平板显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汽车电驱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英国女王大学等组建的国际产学研模式的中英能源与自动化联合实验室,以及上海大学-上海自动化仪表股份有限公司(隶属上海电气集团)、上海大学-上海宝信软件股份有限公司(隶属宝钢集团)等上海市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等,实验设备和仪器先进,具有良好的学习和科研环境。
本学科是中国系统仿真学会副理事长单位,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仪器仪表学会理事长单位,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单位,上海市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单位等,以及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嵌入式仪表及系统技术分会、中国系统仿真学会生命系统建模仿真专委会等国家二级学会的挂靠单位,近年来成功组织LSMS & ICSEE2017、LSMS & ICSEE2014、AsiaSim2012 & ICSC2012、LSMS & ICSEE2010、ICIC2008、LSMS2007、IEEE HDP2007等重要国际会议,具有良好的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平台。
本学科所设课程反映当今国际上自动化与信息处理领域的最新发展水平和趋势,培养学生掌握坚实的控制、检测、优化、智能信息处理与模式识别的理论和系统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并具有在学科相关领域内进行研究开发以及创新实践的能力。
本学科师资队伍雄厚、学科梯队完整,长期承担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目前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教育部、上海市科委、经信委和教委的基础研究、国际合作、人才培养和科技攻关项目,以及其他横向协作项目等几十项。在网络先进控制和智能控制方法、电力市场系统分析理论与仿真技术、传感器及其信号处理技术、多现场总线测控及嵌入式系统、智能机器人及感知识别技术、医工结合及智慧医疗技术、设施农业精准调控、虚拟可视化监控软件、电站自动化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并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和自然科学一等、二等奖,以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创新奖,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
本学科自1978年迄今已招收上千名研究生,并毕业获得硕士学位。其中,百名研究生已获得或正在国内外攻读博士学位。
学  制:2.5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02.(全日制)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03.(全日制)系统工程
04.(全日制)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05.(全日制)生物信息学
06.(全日制)建模仿真理论与技术
07.(全日制)导航与制导
08.(全日制)新一代人工智能理论及技术
09.(全日制)融入人工智能的网络化系统
10.(全日制)基于人工智能的视觉认知控制
11.(全日制)知识自动化及工程应用
12.(全日制)人工智能驱动的远程诊疗技术
13.(全日制)海上智能运载科学与工程
指导教师:
01—12方向:费敏锐教授、屠晓伟教授、李斌教授、马世伟教授、刘廷章教授、张少华教授、付敬奇教授、苏洲教授、邹斌教授、王冰教授、贾立教授、彭晨教授、李韬教授、潘全科教授、杨帮华教授、宋杨教授和20余名副教授。
13方向:罗均研究员、谢少荣研究员、孙钰教授、彭艳研究员和蒲华燕研究员等10余位硕导。
招生人数:80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1数学一
4.01—12方向:843模拟与数字电路 或 845自动控制理论(含经典和现代)
13方向:834控制工程基础
5.复试科目:
01—12方向:微机硬件及软件(包含8086和C语言)
13方向:机电综合
备  注:
1.本专业在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培养。
2.联系人:
海上智能运载科学与工程方向:邵文韫 (021)66136383, sophie_shao@staff.shu.edu.cn
其他方向:李帅 (021)56331638 lishuaishu@i.shu.edu.c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考研重点论坛

GMT+8, 2025-11-6 14:4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