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学校概况
北京建筑大学源于1907年清政府成立的京师初等工业学堂,2013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北京建筑大学。学校1986年获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1年被确定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2012年"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与技术"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成为博士人才培养单位。2014年获批设立"建筑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5年10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和住房城乡建设部签署共建协议,学校正式进入省部共建高校行列。2016年5月,学校"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获批"北京高等学校高精尖创新中心"。2018年5月,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建筑学、土木工程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北京建筑大学是一所具有鲜明建筑特色、以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是"北京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科技服务基地"、"北京应对气候变化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建筑遗产保护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是北京地区唯一一所建筑类高等学校。
学校有西城和大兴两个校区。西城校区占地12.3万平方米,大兴校区占地50.1万平方米;校舍建筑总面积48.8万平方米。目前,学校正按照"大兴校区建成高质量本科人才培养基地,西城校区建成高水平研究生培养、科技协同创新及成果转化基地"的"两高"布局目标加快推进两校区建设。学校图书馆纸质藏书152.9万册、电子图书185万册,大型电子文献数据库52个,与住建部共建中国建筑图书馆,是全国建筑类图书种类最为齐全的高校。
学校学科专业特色鲜明,人才培养体系完备。学校现有10个学院和1个基础教学单位,另设有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和创新创业教育学院。现有35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建筑学、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北京市特色专业7个--建筑学、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工程管理、测绘工程、自动化。
学校设有研究生院,学科设置以工学为主,兼有管理学、理学和艺术学。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建筑学、土木工程),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4个,有交叉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专业学位类别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拥有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3个(建筑学、土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2个(管理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我校全部工学学科参加了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并获档次评价,其中建筑学、土木工程2个学科评估结果为B。
学校名师荟萃、师资队伍实力雄厚。学校现有教职工1019人,其中专任教师644名。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19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01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387人,教授106人,博士生导师24人。拥有长江学者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中科院"百人计划"1人,北京学者2人。拥有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北京市委组织部青年拔尖团队、北京市教委学术创新团队、优秀教学团队、管理创新团队等各类团队28个。
学校坚持质量立校,教育教学成果丰硕。学校2014年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近年来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奖29项,其中一等奖13项。学校是首批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高校,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土建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等10个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另有4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2个市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1个北京高等学校市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1个北京市"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95个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培育精英良才。现有各类在校生11842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7717人,硕士研究生2171人,博士研究生20人,成人教育学生1842人,留学生92人,已形成从本科生、硕士生到博士生,从全日制到成人教育、留学生教育全方位、多层次的办学格局和教育体系。
多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6万多名优秀毕业生,他们参与了北京60年来重大城市建设工程,成为国家和首都城市建设系统的骨干力量。校友中涌现出了被称为"当代鲁班"的李瑞环,核工业基地建设的奠基人赵宏、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在明、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刘桂生、沈小克、张宇、罗玲、胡越、包琦玮、高士国、杨伯钢,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中国建筑师马岩松等一大批优秀人才。学校毕业生全员就业率多年来一直保持在95%以上,2014年进入"全国高校就业50强"行列。
学校始终坚持科技兴校,近年来荣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70余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共13项,2010、2011、2012连续三年以第一主持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4年以第一主持单位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近5年,新增各类科技项目2000余项,其中国家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490余项;科技服务经费连年超过2亿元。学校建设具有建筑行业特色的大学科技园,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股权激励改革工作首批试点的2所高校之一。
学校面向国际,办学形式多样。学校始终坚持开放办学战略,广泛开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目前已与美国、法国、英国、德国等28个国家和地区的63所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与合作关系。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按照"提质、转型、升级"的工作方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推进内涵建设,以首善标准推动学校各项事业上层次、上水平,向着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具有鲜明建筑特色的高水平、开放式、创新型大学的宏伟目标奋进。
二、学科专业介绍
(一)学术型研究生(以学科代码为序)
1.马克思主义理论(0305)
马克思主义学院秉承学校办学特色和优势资源,本着"培养人才、服务首都、面向城市"的发展思路,形成以"马克思主义城市化理论与中国城市发展"为研究方向,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学科建设重点,以城市发展理论与建筑文化为研究特色,在研究平台、科研团队、项目申报、成果积累等方面,凝聚方向,加强建设。目前,具有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北京市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等省部级科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众化与国际传播协同创新中心等科研教学平台,形成了以建筑伦理、城市空间文化为核心的科研团队,以承担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项目和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等课题项目为研究载体,形成方向明确、特色鲜明的学科发展领域和科研成果,为北京的现代化城市建设做出贡献。
本一级招生学科2019年共设置3个招生研究方向咨询QQ、微信:2544906,其中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科技部重大专项1项,国际合作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7项;在《JournalofAlgebra》、《JournalofDynamicsandDifferentialEquation》、《NonlinearDynamics》、《JournalofChemicalSciences》等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三百余篇论文,其中SCI、EI检索近100篇;在China-Japan-KoreaColloquiumonMathematicalBiology、14thInternationalHeatTransferConference、8thEuropeanConferenceonMathematicalandTheoreticalBiology等国际重要学术会议上报告10余次。
本学科设置2个招生专业咨询QQ、微信:2544906的仪器设备可用于开展水环境、大气和固体废弃物处理、流体、化学、计算模拟等实验研究。拥有"城市雨水系统与水环境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北京市电子废物资源化国际合作研究基地"、"北京市可持续排水系统构建与风险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部级科研基地,为科学研究创造了良好的研究平台。
近5年,本学科共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等国家级课题40余项,教育部科技基金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人文社科基金等省部级课题40余项,完成科研经费43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20部,申请专利2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
作为国家和北京市优先发展的交叉学科领域,本学科瞄准北京市和全国城市化发展的战略需求,尤其是针对北京和其它城市近年来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城市环境和生态方面面临的众多而突出的复杂问题,以自主创新、学科交叉、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为指引,支撑学科建设和发展,在多年科研积累的基础上,围绕节能减排、海绵城市建设、应对气候变化、污染综合治理与城市环境改善、资源综合利用等城乡环境保护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科技与实际应用问题,多角度全方位开展研究、人材培养和社会服务。
本学科设置2个招生专业咨询QQ、微信:2544906。近五年,获得省部级以上科学研究奖励4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励7项。
本学科注重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英国、法国、波兰、亚美尼亚等国家院校的相关学科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与澳大利亚南澳大学联合培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与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天津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硕士生。
本学科设置5个招生专业咨询QQ、微信:2544906,在国内高校处于领先地位,为教学科研提供技术保证。
近5年,本学科承担科研项目2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项目2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年到校科研经费近800万元。故宫古建筑三维激光扫描数字化、国家体育场钢结构安装激光雷达测量、精细化城市管理等项目在国内外都产生一定影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测绘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国家优秀勘查工程奖一等奖1项,建设部华夏科学技术三等奖2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本学科出版学术专著、教材20余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包括三大检索论文100余篇,授权专利近40项。
本学科积极与建筑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合作,在城市空间信息获取、城市与建筑三维重建、城市数字文化遗产保护、变形监测等领域取得一定研究成果。故宫太和殿三维激光扫描与数字化工程、激光扫描技术与国家体育馆大型钢架安装与变形检测、基于网格影像的数字城管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等项目在国内外都产生一定影响,具有核心竞争力,已经形成本校城乡建设学科群的特色与优势。
本学科设置3个招生专业咨询QQ、微信:2544906,其中纵向经费1265万元。
本学科设置3个招生专业咨询QQ、微信:2544906。共发表学术论文近60余篇,出版专著30余部。
本学科培养的研究生具有扎实的工程和管理学理论基础,能正确地运用所学理论和专业知识,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以及相应的工程技术方法,解决工程项目建造、房地产开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有关理论与实际问题。毕业研究生可在建设行业内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金融机构、咨询机构、科研机构、建筑及房地产企业等单位工作。毕业研究生很多应聘到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北京建工集团、北京住总集团、中粮集团、万科地产、首创地产等大型企业工作。
本学科和美国奥本大学、美国密苏里州立大学、英国南威尔士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台湾云林科技大学、台湾大葉大学等开展联合办学,研究生经过选拔有对外交流机会。
14.工商管理(1202)
本学科设置于经济与管理工程学院,2005年授权技术经济及管理硕士学位为二级学科点,2010年获批工商管理授权一级学科点,毕业研究生授予管理学学位;同年获批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授权类别点。
本学科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质、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企业管理和技术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及建筑房地产领域专业知识、独立工作和创新能力以及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级管理类专门人才;毕业研究生可在建筑与房地产领域的政府机关、金融机构、咨询机构、科研机构以及企事业等单位工作。
本学科师资队伍共20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0人。北京市长城学者1名。拥有注册会计师、注册评估师、注册估价师等双师型教师8名;是一支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合理的团队。
目前本学科已形成3个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咨询QQ、微信:2544906建成现代化的专业个案、团体和社区实验室,同时完备了个案督导室、沙盘治疗室、家庭治疗室等配套设施。开发、建设了北京市悦群社工事务所、北京市总工会、北京市禁毒协会、北京建工建筑设计研究院、月坛街道办事处等多个校外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基地,临床社工训练平台已经初具规模。
社会工作既是一种专业化、职业化的服务方法,又是一项有效的社会制度安排。本学科适应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中城市管理、服务领域高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需求,突出培养应用型高级实务人才。本专业大力创新培养模式,积极参与北京西四北古都风貌整理与复兴、城市副中心通州南大街复兴规划等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项目,在个案、小组和社区工作领域,通过理论探讨、参与课题研究、境内外实习、实践等方式体悟社会工作专业理论、提升专业技术和能力,加强和完善督导体系,打造临床社工学习和研究平台。
我校社会工作专业是有志于听从心灵呼唤、从事社会工作理论研究或者实务工作、修养社工精神品质、提升职业素养、实现专业梦想的社会工作专业本科考生报考的理想选择。
2.建筑学(0851)
本学科(类别)设置于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在国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自1984年起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1985年成为工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2年成为北京市重点学科;本科专业"建筑学"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自1996年起,已连续5次顺利通过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学士、硕士)教育评估,并获得7年有效期,可授予毕业本科生建筑学学士学位,可授予毕业研究生建筑学硕士专业学位。2012年建筑学学科成为北京市重点学科。2018年建筑学专业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本学科(类别)学术队伍由一批知名教授、学者组成,形成了发展特色,2005年"历史城市与建筑保护及更新设计团队"成为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本学科(类别)拥有大量国内外专业图书、期刊和良好的教学空间环境以及先进的研究设备。学生在学习期间,能够体验到高等学府浓郁的学术氛围,汲取丰富的专业知识。本学科(类别)与德国、俄罗斯、新西兰、澳大利亚、意大利等国家以及香港、台湾地区的建筑类院校相关学科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每年进行教师和研究生的设计交流,举办国际联合工作营、学术讲座,使学生及时掌握国内外建筑发展动态。
本学科(类别)在医疗、体育、交通等公共建筑设计,以及建筑遗产保护、传统村落、城市住宅、乡土建筑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本学科(类别)基于地处北京良好的地缘优势,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一批设计单位、科研院所等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建硕士研究生校外培养基地。本学科聘请了在京自各大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单位的全国工程设计大师、总建筑师、主任建筑师以及在京著名建筑事务所的主持建筑师担任兼职导师。近年来,本学科(类别)人员承担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的科研项目、多项全国各地及北京市重要建筑工程设计,出版了大量研究专著和论文。
本学科(类别)共设置4个招生学科方向咨询QQ、微信:2544906。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10余项。三维激光扫描与数字化工程、基于网格影像的数字城管关键技术、地学浏览器技术平台uninpho等项目在国内外都产生一定影响和核心竞争力,已经形成本校城乡建设学科群的特色与优势。
本学科积极与建筑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学科领域合作,在城市空间信息获取、城市与建筑三维重建、城市数字文化遗产保护、精细化城市管理、变形监测等领域取得一定研究成果。
本学科设置4个招生学科方向咨询QQ、微信:2544906的仪器设备可用于开展水环境、大气和固体废弃物处理、流体、化学、计算模拟等实验研究。拥有"城市雨水系统与水环境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北京市电子废物资源化国际合作研究基地"、"北京市可持续排水系统构建与风险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部级科研基地,为科学研究创造了良好的研究平台。
本学科具备良好的科研环境,与遍布全国的环保机构、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积极将研究成果直接服务于我国各类城市尤其是北方城市环境综合治理领域。近5年来,本领域人员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等国家级课题40余项,教育部科技基金项目、北京市科技攻关项目等省部级课题40余项,完成科研经费40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20部,申请专利1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
本学科设置4个研究方向咨询QQ、微信:2544906/人复试费;
2.复试比例一般不低于该专业招生计划的120%。
3.复试一律在北京建筑大学进行,时间预计为3~4月份,详情以学校通知为准。
4.对复试合格考生按初试和复试综合成绩排队,择优录取;
5.硕士生录取类别分为非定向就业和定向就业两种。定向就业的硕士研究生均须与招生单位、用人单位签订定向就业合同。
6.新生应按时报到。不能按时报到者,须有正当理由和有关证明,并向招生单位请假。无故逾期两周不报到者,取消入学资格。应届本科毕业生、成人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考生入学时未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者,取消录取资格。新生报到后,招生单位将进行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专业素质、健康状况等全面复查,发现有不符合标准者按照本单位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7.被录取的考生如保留入学资格,须在复试时由本人提出申请,经招生单位同意,可以参加工作1至2年,再入学学习。
8.考生因报考硕士研究生与所在单位产生的问题由考生自行处理。若因此造成考生不能复试或无法被录取,招生单位不承担责任。
9.定向就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回定向单位就业。非定向就业硕士研究生毕业时采取毕业研究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方式,落实就业去向。
七、其它事项
1.考生在报名时无需填写导师姓名,待正式录取且开学报到后,由所在学院组织导师与研究生双向选择和分配相结合的方式确定导师,复试时拟录取考生可初步确定导师意向。
2.学术型研究生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行校内校外双导师制。
3.政治理论、英语、数学往年考题和本年度的考试大纲,由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统一出版发行,学校不办理代销业务,也不出售历年专业考试试题。
4.考前专业课答疑在本校进行,具体安排请及时关注北京建筑大学研究生院网站信息。
5.各专业招生人数为上年度各专业实际招生人数,仅供考生参考;2019年实际录取人数将按上级最终下达招生计划和各专业上线情况做适当调整。
6.本校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制一般为3年(其中社会工作和MBA学制2年),学习年限为2~4学年,各专业(工商管理专业学位除外)学费收取标准为人民币8000元/年;全日制工商管理(专业学位)专业按50000元/生缴纳学费。
7.非全日制各招生专业学费收费标准为人民币30000元/人,按课程阶段及论文阶段各占50%的比例分两次缴纳,入学时缴纳课程阶段学费15000元。非全日制工商管理(MBA)专业学费为58000元人民币/生,入学时缴纳29000元/生。
8.学校设立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博士研究生每年30000元/生、硕士研究生每年20000元/生)、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研究生入校后第一学年不分等级,其中博士研究生8000元/生,硕士研究生奖学金4000元/生;第二、第三学年学业奖学金标准为咨询QQ、微信:2544906/生,二等奖8000元/生,三等奖5000元/生,硕士研究生一等奖10000元/生,二等奖5000元/生,三等奖3000元/生)、产学研联合研究生培养基地优秀项目奖学金(2000元/项)、优秀研究生干部奖学金(2000元/生)、研究生新生奖学金(2000元/生)、优秀毕业研究生奖学金(2000元/生)。
学校还设立研究生国家助学金(博士研究生1500元/月/生,硕士研究生700元/月/生),按每年10个月发放,并提供研究生"三助"岗位。
9.关于2019年博士招生报名,请考生及时关注我校研究生院发布的相关信息。
10.考生对所关心的问题若要详细了解,请向本校下列单位(部门)及人员咨询: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常瑾010-68322333
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赵巍010-68322520
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王丽华010-68322126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杨娜010-68322086
经济与管理工程学院:王东志010-68322108
测绘与城市空间信息学院:陆丽君010-61209335
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赵世梁010-68322104
文法学院:赵昕010-68322186
理学院:郑娇010-61209416
马克思主义学院:许亮010-61209215
张溢木15110150218
研究生院:丁建峰010-68322241
李昕010-68364458
学校主页:http://www.bucea.edu.cn
研究生院网页:http://yjsc.bucea.edu.cn/index.htm
主管部门:研究生招生办公室(西城校区教1楼110室)
联系电话:010-68322241
注意:
1.招生简章《招生专业目录》中“选考说明”部分,每个专业对是否招收非全日制研究生进行了规定;没有标注招收非全日制研究生的专业,2019年只招收全日制研究生。
2.招生专业目录中考试科目、研究方向等内容,以9月份研招网正式发布的信息为准,一般情况下与目前发布的内容保持一致,研究方向或个别有微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