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义桅,男,1971年生,江西瑞昌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中欧学术连线”(CEAN)主任,欧盟研究中心主任,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华能源基金会特约研究员,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兼职教授。先后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复旦大学,分获工学(环境工程)学士,法学(国际关系)硕士、博士学位;先后担任天津联合化学有限公司助理工程师、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教授、中国驻欧盟使团外交官、同济大学特聘教授及国际与公共事务研究院执行院长。曾为美国耶鲁大学福克斯学者、法国巴黎政治学院访问学者、韩国延世大学及布鲁塞尔自由大学(ULB)访问教授。出版专著《海殇?——欧洲文明启示录》等6部;译著《大国政治的悲剧》等3部;编著《全球视野下的中欧关系》等3部;主编“中国北约研究丛书”(10卷本)。在12个国家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其中英文33篇(SSCI5篇),法语、德语、意大利语、印尼语与土耳其语各1篇,40余篇被《新华文摘》、《新华月报》、《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红旗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图书报刊复印资料》等转载,系《人民日报》海外版“望海楼”、《环球时报》专栏作者及CCTV news特约评论员,在《人民日报》、《南方周末》、《联合早报》、Europe’s World,Project Syndicate等国内外主流媒体发表时评400余篇,接受国内外媒体采访500余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论坛近200次,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获奖情况咨询QQ、微信:2544906年”,《公共外交》2014年第1期。
52.“中国特色的全球公域观散见”,《战略研究》2013年第6期。
53.“论中欧文明G2之可能——基于‘和谐世界’和‘全球治理’理念的比较”,载徐明棋主编:《欧洲危机与欧洲的走向》,第410-426页,时事出版社2013年12月版。
54.“三中全会催生世界领导型国家”,《人民论坛》2013年第12月下。
http://theory.people.com.cn/BIG5/n/2013/1125/c112851-23643600.html
55.“中国如何应对美国的巧霸权?”《学术前沿》2013年第1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外交》2014年第3期全文转载)。
http://www.rmlt.com.cn/2013/1113/181260.shtml
56.“中国外交新政高开高走”《社会观察》2013年第11期。
57.“智库使公共外交更灵巧”,《公共外交季刊》2013年秋季号。
58.“如何理解不犯颠覆性错误”,《人民论坛》2013年第11期。
http://www.qstheory.cn/zz/zgtsshzyll/201311/t20131121_293976.htm
59.“新自由主义为何卷土重来”,《人民论坛》2013年8月第414期。
http://theory.rmlt.com.cn/2013/0820/106361.shtm
60.“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梦”,《世界经济与政治》2013年第8期(合写,第一作者,《红旗文摘》2013年第8期转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外交》2013年第12期头条全文转载;http://www.cctb.net/llyj/lldt/qqzl/201403/t20140325_303317.htm)。
61.“实现中国梦呼唤海洋文明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8月30日。http://www.npopss-cn.gov.cn/n/2013/0830/c219470-22748825.html
62.“如何应对中国国际形象的下滑?”《对外传播》2013年第8期。
63.“以和合共生实现三重超越——中国的新型大国关系理论基石”,《学术前沿》2013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外交》2013年第9期全文转载)。
64.“中国梦-美国梦能包容性发展”,《社会观察》2013年第7期。
65.“北约研究大有可为”,《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5月16日(《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外交》2013年第8期全文转载)。
http://www.csstoday.net/Item/75178.aspx
66.“中国崛起的文明担当”,《新华日报》2013年5月8日。
http://js.xhby.net/system/2013/05/08/017173329.shtml
67.“外交自信·外交自觉·外交自尊——中国外交新政刍议”,《中国与世界观察》2013年第2期。
68.“中国梦:破解后崛起时代的道统性难题”,《学术前沿》2013年第2期。
http://www.rmlt.com.cn/qikan/2013-03-26/77448.html
69.“中国公共外交的三声境界”,《公共外交季刊》2013年春季号。
70.“欧债危机也是欧洲文明危机”,《学术前沿》2012年第12期(《红旗文摘》2013年第2期转载)。
71.“中国外交如何争取国际话语权”,《学术前沿》2012年第10期上(《中国人民大学图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外交》2013年第1期全文转载),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转载)。
72.“身份的冲突:为何中欧在全球治理中不够和谐”,入选《上海市社科界第十届学术年优秀论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73.“美国重返亚洲的理论基础:以全球公域论为例”,《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图书报刊复印资料·国际政治》2013年第1期全文转载)。
74.“全球公域与美国巧霸权”,《同济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年第2期。
75.“欧债危机的战略影响”,《德国研究》2012年第1期。
76.“欧洲一体化经验的时空局限性”,载《欧洲一体化史研究:新思路、新方法、新框架》,周弘、刘作奎主编,时事出版社2011年版。
77.“超越和平崛——中国实施包容性崛起战略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年第8期。
http://www.ccwe.org.cn/ccwenew/upfile/file/baorongxingjueqi(1).pdf
78.“中国对欧公共外交:目标、进展与挑战”《现代国际关系》2011年第8期(合写,第二作者)。
79.“中国公共外交的三重考验”,《公共外交季刊》2011年秋季号。
http://www.china.com.cn/international/pdq/2011-09/07/content_23373576.htm
80.“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公共外交”,《公共外交季刊》2011年夏季号。
http://www.china.com.cn/international/pdq/2011-06/02/content_22702210.htm
81.“公共外交的目标及其实现”,《公共外交》2011年春季号。
http://www.pdcec.com/bencandy.php?fid=176&aid=802&page=3
82.“中国对欧公共外交的使命”,《公共外交季刊》2010年第4期。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special/PublicDiplomacy/lilun/detail_2010_12/08/3405632_0.shtml
83.“公共外交:美国之可学与中国之可为”,《公共外交季刊》2010年第3期。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special/PublicDiplomacy/lilun/detail_2010_08/31/2371392_0.shtml
84.“中国公共外交的三重使命”,《公共外交通讯》(全国政协主办)2010年创刊号。http://www.china.com.cn/international/zhuanti/2010-05/25/content_20115704.htm
85.“美国亚太秩序观的新变化及其面临的挑战”,《国际观察》2009年第3期http://www.aisixiang.com/data/30413.html(《中国社会科学报》摘要介绍:http://www.cass.net.cn/file/20090723238328.html)。
86.“国际关系理论的人性”,《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年第4期。
87.“中国在处理朝鲜核问题中所起的作用”,《韩国研究论丛》第18期。
88.“反美主义与美国的世界秩序”,载《美国问题研究》第6卷,时事出版社2007年版。
89.“中印共同崛起的国际政治意义”,《国际观察》2007年第4期。
90.“从全球“大同”范式看中印共同崛起”,载谭中主编:《中印大同---梦想与实现》之十八,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91.“国际关系的理论性”,《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4期。
92.“和谐世界的三重内涵”,《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2期。
93.“反美为何成为一种全球现象?”,《学习月刊》2006年第12期。
94.“探询中国新的身份:民族主义的神话”,《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外交》2006年第5期全文转载,收录ArifDirlik、俞可平主编:《中国学者论全球化与自主》(当代中国思想文化论丛),重庆出版社2008年版、谈火生主编《大国策》,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等书)。http://www.iwep.org.cn/pdf/2006/txzgdxsf.pdf
95.“公共外交:信息时代的国家战略工具”,《国际问题研究》2005年第1期(合写,第二作者)。
96.“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理解韩国外交”,《国际论坛》2005年第5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6年第2期摘要转载)。
97.“朝核问题与中美博弈”,《中国评论》2005年9月号。
98.“布什第二任期对华政策展望”,《中国评论》2004年12月号。
99.“自由主义的美国根源与表现形式”,《国际问题论坛》2004年秋季号。
100.“‘三个代表’与中国的公共外交”,《复旦学报》2004年增刊(《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外交》2005年第2期全文转载)
101.“中国的国际文明观与中国政治文明的国际化”,《东南学术》2004年第5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4年第6期头条全文转载)
102.“现实主义与美国外交政策:以进攻性现实主义为例”,载任晓、沈丁立编:《现实主义与美国外交政策》,三联出版社2004年版(合写,第一作者)。
103.“和平崛起的三重内涵”,《环球时报》2004年2月13日(《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外交》2004年第5期全文转载,《亚洲时报》、《中国日报》、《大国》、《和平崛起研究》等国内外媒体、书刊全文转载)。
104.“为什么没有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1期。
105.“国际关系理论的国家性”,《美国研究》2003年第4期(此文获上海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上海市社联2003年度优秀论文奖并被摘要收录《人文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
http://whb.news365.com.cn/xl/t20040919_222707.htm)。
106.“再论国际关系民主化”,《社会科学》2003年第12期((《新华文摘》2004年第2期摘要转载;《中国人民大学图书报刊复印资料·国际政治》2004年第5期全文转载,合写,第二作者))。
107.“日本的再崛起与中国的大战略”,香港《中国评论》2003年11月号。
108.“从‘进攻”到“防御’:美国公共外交战略的角色变迁”,《美国研究》2003年第3期。(合写,第二作者)
109.“战争原因的‘生命力假说’——大战过时论及其它”,《国际观察》2003年第5期(特稿)(《中国人民大学图书报刊复印资料·国际政治》2004年第7期全文转载)。
110.“美国进攻型现实主义的中国威胁论”,《国外理论动态》2003年第6期。
111.“国际关系理论系谱中的《大国政治的悲剧》”,《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7期(学术随笔)。
112.“公共外交对国际关系理论的冲击:一种分析框架”,《欧洲研究》2003年第4期。(合写,第二作者)
113.“大国政治的悲剧与国际关系理论的悲剧”,《学术界》2003年第6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3年第4期转载)。(合写,第一作者)
114.“在妥协与进取之间——从伊拉克战争看中国外交的机遇与挑战”,《中国评论》(香港)2003年第8期。
115.“试析美国公共外交及其局限”,《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第5期。(合写,第二作者)
116.“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5期(学术随笔)。
117.“美国公共外交研究的兴起及其对美国对外政策的反思”,《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4期。(合写,第二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图书报刊复印资料·国际政治》2003年第9期全文转载)
http://www.iwep.org.cn/wep/World%20Volume/2003/2003,4/tangxiaosong.PDF
118.“与时俱进,开创中国外交的新局面”,《复旦学报》2003年增刊。(与倪世雄合写,第二作者)
119.“主权、安全、稳定、地位:国际关系视野中的战略机遇期”,《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3年第2期。(合写,第二作者)
120.“进攻性现实主义的代表作——评米尔夏默《大国政治的悲剧》”,《美国研究》2002年第4期。(合写,第一作者)
121.“论比较国际关系学及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学派”,《开放时代》2002年第5期(《新华文摘》2003年第2期全文转载;《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国际政治》2003年第1期全文转载)。(合写,第一作者)
122.“试析美国文化从欧洲化到国际化的发展”,《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8期。(合写,第二作者)
123.“在科学与艺术之间:质疑国际关系理论”,《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9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3年第1期全文转载)。
124.“三角和平与国际关系的三维世界”,《太平洋学报》2003年第3期[《国际关系研究:理论、视角与方法》文汇出版社2002年版转载]。
125.“论国际关系民主化”,《国际问题研究》2002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国际政治》2002年第8期全文转载)。(合写,第二作者)
126.“参与、限制、左右:美国国会对美国安全政策的影响”,载《美国问题研究》(倪世雄、刘永涛主编)时事出版社2001年版『同时收录《国会论丛I》』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7.“国会研究:美国研究的新支点”,《复旦学报》2002年第2期。(合写,第二作者)
128.“均势与国际秩序:后冷战时代的思索”,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第2期(《新华文摘》2001年第6期论点转载,《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国际政治》2001年第5期全文转载)。(合写,第一作者)
129.“妇女问题:历史、现状与未来”,载《国外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
130.“关于战争合法性与战争观念重构的对话”,载香港《中国评论》2000年9月号。(合写,第二作者)
131.“从霸权稳定论到单极稳定论:冷战后现实主义的回归”,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9期。(合写,第一作者)
132.“环境问题与国际制度变迁”,载《国际论坛》2000年第5期。
133.“环境问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载《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0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国际政治》2000年第10期全文转载)。
134.“解决台湾问题的外交战略”,载香港《中国评论》2000年3月号。(合写,第二作者)
135.“国家安全的时代变迁与研究困境”,载《国际观察》2000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国际政治》2000年第8期全文转载)。
136.“霸权均势:冷战后美国的战略选择”,载《美国研究》2000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0年第1期摘要转载;《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国际政治》2000年第6期全文转载,《21世纪初的世界格局》、《美国问题研究》等书转载http://www.usa-mil.com/zl/yj-y-49.htm)。(合写,第二作者)
http://ias.cass.cn/show/show_mgyj.asp?id=282&table=mgyj
137.“二十一世纪的台湾问题:内政与外交制衡下的战略选择”,《复旦大学研究生学报》2000年第1期。(合写,第二作者)
138.“东盟的经济安全观及其时代挑战”,载《世界经济情况》1999年第5期。
139.“东盟的安全政策及其实施”,载《当代亚太》1999年第2期。
140.“东盟的安全模式及其时代挑战”,载《国际展望》1998年第16期。
141.“安全与发展:冷战后世界的新主题”,《探索与争鸣》1998年第11期。
142.“国家主权的‘生命力假说’”,《欧洲》1998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国际政治》1998年第11期全文转载)。(合写,第二作者)
143.“科技进步与全球问题”,《内蒙古社会科学》1998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科技管理与成就》1998年第12期全文转载)。(合写,第二作者)
144.“全球化时代的妇女问题”,《复旦学报》1998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妇女研究》1998年第4期全文转载)。(合写,第二作者)
145.“美国亚太安全战略中的南中国海问题”,《东南亚研究》1998年第5期。
146.“绿党对西方政治制度的影响”,《国外社会科学情况》1998年第4期。(合写,第二作者)
147.“南亚妇女参政模式探析”,《当代亚太》1997年第2期。
148.“世界妇女参政:历史、现状与未来”,《国际观察》1997年第2期。
149.“巾帼当政:南亚政坛的特殊现象”,《国际展望》1996年第20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