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导师详细信息
| 导师姓名: | 魏天兴 | 照片咨询QQ、微信:2544906素分配与积累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8年3期,2008 解建强; 魏天兴; 朱金兆 北京土石山区保育基盘法植苗造林技术。山西农业科学。2011 魏天兴 小流域防护林适宜覆盖率与植被盖度的理论分析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4(2)170-176,2010 2010 郑江坤,魏天兴,朱金兆,赵健,陈致富,朱文德,大林直。黄土丘陵区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流域生态效益对比分析。自然资源学报,25(6),990-1000,2010 2010 夏菁,魏天兴,陈佳澜 黄土丘陵区人工林养分循环特征 水土保持学报,24(3),31-34,49,2010 2010 赵健,魏天兴,陈致富,朱文德,周毅。陕西吴起县退耕还林地不同植被生态对效益分析。水土保持学报,24(3),89-93,2010 陈锦,魏天兴,荆丽波 道路建设对山区生态景观的影响及修复对策。中国水土保持,2010,8:59-63,2010 郑江坤,魏天兴,陈致富,赵健,夏菁,朱文德 陕北生态退耕区植被群落土壤贮水量与入渗特性 水土保持研究,2010,17(4):162-165 陈致富,王文田,魏天兴.油松大苗移栽技术与效果研究. 防护林科技,1(总94):44-46,2010 赵健,魏天兴,郑江坤 黄土区饲料桑栽培技术研究. 林业实用技术,6(总102)18-19,2010 魏天兴.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 中国林业教育,2010,28(1)48-51 陈致富、魏天兴、赵健、朱金兆、郑江坤、王德志. 化肥和黏合剂对保育基盘育苗的影响-晋西黄土区保育基盘播种造林试验,林业实用技术,2009 魏天兴,荆丽波.公路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公路交通科技,2009 魏天兴.王晶晶. 黄土区蔡家川流域河岸林物种多样性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9 陈致富、魏天兴、赵健、朱金兆、郑江坤、夏菁 陕北风蚀水蚀交错区不同植被下土壤入渗性能差异性研究,水土保持学报,2009 陈佳澜、魏天兴.生命周期分析方法及其在能源供应系统评价中的应用.现代农业科技.2009 魏天兴. 小流域防护林适宜覆盖率与植被盖度的理论分析.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 郑江坤、魏天兴.坡面尺度上地貌对α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生态环境学报,2009 郑江坤、吴黎军、魏天兴、赵健、陈致富、夏菁;陕北不同地貌部位土壤抗冲性特征研究.水土保持学报.2009 尹娜;魏天兴;张晓娟。黄土丘陵区人工林土壤养分效应研究。水土保持研究。2008 1).魏天兴 朱金兆 张建军 水分平衡基础上的小流域水土保持林配置模式探讨,水土保持 研究,2007,14(2),179-183 2).刘艳辉,魏天兴,张晓娟等。晋西黄土区林下地表随机糙度的特征,中国水土保持科 学,2007,5(6),27-30 (1)wei Tianxing, Marutani Tomomi.Erosion and sediment transport in the West China. Transactions, Japanese Geomorphological Union. 2003 (2)Wei Tianxing, Zhu Jinzhao, Marutani Tomomi.Soil erosion and sediment distribution in small watershed scale on Loess Plateau of southwest Shanxi Province in North China. In: Proceeding of Nin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River Sediment,Yichang,China.2004(ISTP收录) (3)魏天兴①黄土残塬沟壑区坡度和坡长对土壤侵蚀的影响分析.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2,24(1)59~62. (4)魏天兴①黄土区小流域侵蚀泥沙来源与植物防蚀作用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2,24(5/6)(EI收录) (5) 朱金兆, 魏天兴,张学培。黄土区防护林体系高效空间配置模式的研究. 北京林业大 学学报,2002,24(5/6) (6) 魏天兴①,余新晓,朱金兆等。黄土区防护林主要造林树种水分供需关系研究。应用 生态学报 2001 (2)。 (7) 魏天兴. 黄土残塬沟壑区降雨侵蚀的研究,水土保持学报,2001,15(4),47-50 (8) Okura Y., Matsuoka, H., Wei, Tianxing. The application of USLE in the China Loess Plateau. Journal of Japanese Forest and Forestry Production Research Institute.2000 (3) (9)魏天兴①,朱金兆②,张学培③/林分耗水量测定方法述评。-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1999,21(3)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创刊来引频次第6名,2006年评)。 (10)魏天兴①,朱金兆.黄土区人工林地水分供耗特点与林分生产力研究。土壤侵蚀与 水土保持学报 1999,5(4)45~51 (11) Wei tianxing ,Zhujinzhao, Zhang Xuepei. Relationship between water supply and consumption on the black locust and Chinese Pine. Forestry studies in China. 1999 (2) 47~53 (12)魏天兴①山西西南部黄土区林地枯落物截持降水的研究北京林业大学报,1998,20(6) (13)魏天兴①,朱金兆②,张学培③,贺康宁④,高宗杰⑤。晋西南黄土区刺槐油松林地耗水 规律的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8,20(4) (EI收录,北京林业大学学报创刊来引频次 第9名,2006年评)。 (14)魏天兴①,朱金兆②,朱清科③黄土陡坡地农林复合经营设计与水土保持效益研究/ /土 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1998,4(2) (15) 魏天兴①,张学培,松冈广雄. 山西西南部黄土区林地太阳辐射的研究. 见朱金兆主 编《黄土高原治山技术》,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3 (16) 魏天兴①,朱金兆,松冈广雄. 可持续发展的黄土区小流域治理. 见朱金兆主编: 《黄土高原治山技术》,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3 (17) 魏天兴,毕华兴, 朱金兆。黄土区坡地可持续经营模式研究,见朱金兆主编:《黄土 高原治山技术》,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3 (18) 魏天兴 ①黄土坡地持续经营的研究,见:中国水土保持学会主编,坡地持续经营研 究.中国林业出版社,1997 (19) 张建军, 魏天兴. 黄土区不同密度林分水土保持效果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2,24 (20) 杨雨行,魏天兴,张建军. 晋西黄土区坡面径流与泥沙研究初报。见《黄土高原治山 技术》,朱金兆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94~100, 2001.3 (21) 张建军,朱金兆,魏天兴. 晋西黄土区坡面水土保持林地产流产沙的观测研究。北京 林业大学学报,1996,18(3) (22)竹内信治,余新晓,魏天兴. 黄土高原地区小流域水位-流量关系曲线的研究. 见: 中日合作黄土高原治山技术培训项目研究论文集.中国林业出版社,1993.38-42 (23) 杨维西,罗晶,魏天兴。黄土区坡面喷涂绿化技术试验研究. 水土保持青年研究会论 文集.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231-236 (24)余新晓,张建军,魏天兴. 黄土地区防护林体系蒸发散量的动力学计算. 见: 中日合作黄土高原治山技术培训项目研究论文集.中国林业出版社,1993.44-47 (25)刘卉芳,魏天兴,朱清科,姚爱静.晋西黄土区小流域泥沙来源分析. 水土保持通报, 2004 (26)刘卉芳,朱清科,魏天兴.晋西黄土区森林植被对流域径流的影响. 水土保持学报, 20045) (27)Liu Huifang,Wei Tianxing,Zhu Qingke.Analysis of Sediment Source of watershed in Western Shanxi of the Loess Plateau, Chinese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4 (28).Zhang Xiaoming, Wei Tianxing. 2003,Study on Function of Vegetation’s Preventing Soil Erosion in Small Watershed of the Loess Area. Chinese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4):71-78 (29)编写《黄土高原治山技术》,副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3 (30)编写《黄土高原治山培训技术教材》第六章(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和第十章(工程绿 化技术),计6万字,内部教材。 (31)参加编写《黄土高原治山技术手册》,中日合作水土保持技术培训项目教材 (32)参与内部教材《长江中上游的生态环境建设》编写。 (33) 参与内部教材《西部大开发与黄河中上游的生态环境建设》编写。 | | 著译目录: | (1)主编:中国生态态系统定位观测与研究数据集-山西吉县站,2010 (2)主编:农田防护林学,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 (3)副主编:黄土高原治山技术研究,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4 (4)主译:《自然生态环境修复的理念与实践技术》,(日)山寺喜成著,2014. 参编: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 (5)翻译:草本植被防治土壤侵蚀效果研究。水土保持科技情报,1992,(2) | | 科研成果: | (1) 2002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2等奖; (2) 2007年获得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科学技术奖1等奖; (3)九五科技成果“黄土区防护林体系结构配置与可持续经营技术” 2001年获得“十五” 优秀成果奖,排名第3; (4) 八五科研成果“‘三北’地区防护林体系区域性生态效益评价的研究”获得林业部二 等奖; (5) 十二五科研成果获延安市科学技术特等奖。 | | 成果推广应用情况: | 参加“八五”、“九五”、“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课题的研究,取得成果5项。其中 “九五”取得的两项成果均已经在示范区大面积推广,并且逐步辐射黄土高原地区,而且 2002年得到了科技部科技推广转换基金和重点新技术推广项目的支持,正在实施推广示 范。 2011年获发明专利在河北唐山南堡开发区。 | | 表彰和荣誉: | 1)2006年获得中国水土保持青年科技奖。 2) 科研论文1997年被中国水土保持学会评为优秀论文。 3) 由于科研论文被工程索引(美国)收录,1999年,2003年被北京林业大学科研处奖励。 4)2篇研究论文由于被引频次位居北京林业大学学报创刊以来第6名和第9名,2006年被北 京林业大学学报评为优秀论文。 | | 主要兼职: | 1. 北京北林丽景生态环境区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注册工程师(国家注册土木工程)。 | | 备注: | 1. 主要研究基地山西吉县2005年被国家科技部列为“生态环境国家野外定位观测研究站”,是我国63个生态环境野外台站之一。有很好的研究条件,吸引国内外研究者(包括研究生)加入。 http://159.226.111.43/web/detail4.aspx?menuID=1912&userID=759 http://jx.bjfu.edu.cn/index.jsp 2.本人具有水土保持设计和监测资质证书,目前参加水土保持方案报告、水土保持监测和设计工作,矿山公路等生态恢复的设计。主页:graduate.bjfu.edu.cn/tutor/detail.asp?id=51 | | 办公室电话: | | | 住宅电话: | (暂不公布) | | 传真: | 010-62338689 | | 手机: | (暂不公布) | | 通讯地址: | 北京林业大学67信箱 | | 邮政编码: | 100083 | | 电子邮件地址: | | | 主页地址: | 国家生态系统网络山西吉县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