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姓 名 | 夏敦胜 | 性 别 | 男 | | | 最高学历 | 研究生 | 最高学位 | 博士 | | 职 务 | 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 | 职 称 | 教授、博导 | | 联系方式 | 0931-8915521 dsxia@lzu.edu.cn | | 所在部门 | 新生代沉积与环境研究所 | | 研究方向 | 1)环境磁学;2)黄土与干旱区环境;3)大气粉尘与城市污染 欢迎自然地理、大气、地质和环境等相关专业的学生报考或联系推免攻读研究生。已毕业硕士12名, 博士5名;在读硕士研究生6名,博士生3名 | | 学习经历 | 1995兰州大学地理系基地班,学士; 1998兰州大学地理系,硕士; 2003英国利物浦大学地理系,博士; 2006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博士后。 | | 工作经历 | 2003-2008咨询QQ、微信:2544906素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33(4):183-192 68. 魏海涛,Banerjee S,夏敦胜,Jackson M,贾佳,陈发虎,天山北麓黄土环境磁学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地球物理学报,56(1)咨询QQ、微信:2544906素分布特征. 中国沙漠, 168-174. 74. 刘宇航,夏敦胜,金明,张俊辉,2012,阿拉善地区湖泊岩芯磁性特征记录的全新世环境变化. 中国沙漠,32(4) 929-938. 75. 张俊辉,夏敦胜,张英,张健,许淑请刘宇航,2012干旱区泥炭样品加热过程中磁学特征的变化研究,干旱区地理,35(6)咨询QQ、微信:2544906素空间变化特征,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2(6)咨询QQ、微信:2544906素季节变化特征研究,兰州大学学报,44(1)咨询QQ、微信:2544906素含量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植物生态学报. 植物生态学报, 32(4): 848-857. 104.马剑英,陈发虎, 夏敦胜,孙惠玲,段争虎,王刚. 2008. 荒漠植物红砂叶片稳定碳同位素组成与生理指标之间的关系研究. 应用生态学报,19(5):1166-1171. 105.春喜,王宗礼,夏敦胜,赵晖. 2008. 吉兰泰盐湖的形成及指示的环境意义. 盐湖研究,16(3):11-19. 106.刘秀铭,夏敦胜,刘东生,丁仲礼,陈发虎,Begét JE,2007,中国黄土和阿拉斯加黄土磁化率气候记录的两种模式探讨,第四纪研究 27(2):210-220; 107.杨丽萍,夏敦胜,陈发虎,2007,Landsat7 ETM+全色与多光谱数据融合算法的比较研究,兰州大学学报(4):7-11. 108.王冠,夏敦胜,陈发虎,杨丽萍,赵艳, 2007, 街道尘埃烧失量研究的温度选择,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43(专):165-168; 109.马剑英,陈发虎,夏敦胜,张惠文. 2007. 塔里木盆地荒漠植物与表土碳同位素组成研究. 冰川冻土,29(1):144-148. 110.马剑英,孙惠玲,夏敦胜,魏海涛,陈发虎. 2007. 塔里木盆地胡杨不同叶形碳同位素组成研究. 兰州大学学报(4):51-55. 111.马剑英,周邦才,夏敦胜,张惠文,江小雷, 2007,荒漠植物红砂叶绿素和脯氨酸含量累积特点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西北植物学报,27(4): 769-775. 112.刘秀铭,刘东生,夏敦胜, Paul H, Chlachula J,王冠,2007,中国与西伯利亚黄土磁化率古气候记录-氧化和还原条件下的两种成土模式分析,中国科学(D) 37(10):1382-1391; 113.王训明, 李吉均,董光荣,夏敦胜,2007,近50年来中国北方沙区风沙气候演变与沙漠化响应,科学通报,42(24),2282-2288. 114.春喜, 陈发虎, 范育新, 夏敦胜, 赵晖.2007. 乌兰布和沙漠的形成与环境变化, 中国沙漠, 27(6):927-931. 115.Feng S, 夏敦胜, 汤懋苍,陈发虎, 2006, 秦安地区全新世气候的周期特征, 冰川冻土, 28(1):70-75. 116.马剑英, 陈发虎, 夏敦胜,金明, 赵晖, 2006,荒漠植物红砂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的空间分布特征, 第四纪研究,26(6):947-954. 117.王涛,杨保,Braeuning A,夏敦胜,2004,近0.5ka 来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降水变化分析,科学通报,49(9):883-887. 118.王建民,施旗,陈发虎,夏敦胜,1998,末次冰消期以来东亚季风快速变化的黄土记录及与格陵兰GISP2冰芯记录的对比, 科学通报, 43(9):1007-1008。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