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彭凌云,男,湖北钟祥人,1976年出生,副研究员。邮件PLY@BJUT.EDU.CN
1998年于石家庄铁道学院获得建筑工程专业学生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3年
2004年于北京工业大学获得结构工程专业硕士学位;
2008年于北京工业大学获得工学博士学位;
2008年7月至今在北京工业大学建工学院防灾减灾研究所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
主要研究领域为强震地面运动、结构减震控制和结构分析。
至2010发表国内期刊论文17篇、国际期刊论文1篇,其中被SCI检索2篇、EI检索8篇,获得专利11项。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咨询QQ、微信:2544906,李小军,对已有强震地面运动功率谱模型的改进.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1(03):388-394.
彭凌云,周锡元:拟线性摩擦阻尼器性能试验与有限元分析.建筑结构学报2010(06):188-194.
彭凌云,周锡元,闫维明:建筑结构的分布式阻尼减震方法.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S1):45-48.
彭凌云,闫维明:消能装置在相邻结构减震控制中的应用.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6(02):138-143.
彭凌云,闫维明,邓海:两结构高效阻尼控制系统随机动力反应分析.世界地震工程2004(02):106-111.
彭凌云,闫维明,何浩祥:板式剪切型铅阻尼器的试验研究及有限元分析.振动与冲击2010(01):183-187+222+246.
彭凌云,闫维明,吴宏雷,曹强:对横向不设置剪力墙的火电厂房设计内力抗震调整的讨论.工业建筑2008(07):16-18+29.
彭凌云,周锡元,闫维明,韩巍,柯长华:重要建筑的抗震性能设计——实例分析.工业建筑2006(09):6-10.
韩巍,彭凌云,张徐,柯长华:振动控制在奥林匹克会议中心工程中的应用研究.建筑结构2008(01):34-36+33.
何浩祥,闫维明,彭凌云:基于支持向量机的钢筋混凝土桥梁损伤识别.公路交通科技2008(03):65-69+98.
闫维明,陆赢祺,彭凌云:两结构高效阻尼控制体系试验研究.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3(03):160-169.
闫维明,陆赢祺,彭凌云:两结构高效阻尼控制体系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土木工程学报2003(05):58-63.
闫维明,苏亮,彭凌云,王维凝:铅阻尼器的发展与工程应用.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9(05):52-57.
闫维明,张春科,彭凌云,姚义:一种剪切型铅阻尼器及其在某火电厂房中的应用.工业建筑2008(07):41-44+49.
俞瑞芳,樊珂,彭凌云,袁美巧:地震动非平稳特性对结构反应影响的试验研究.土木工程学报2010(12):13-20.
赵新卫,栾锡富,彭凌云:层间隔震技术在地铁车辆段大平台上部土地开发上的应用研究.世界地震工程2005(02):110-114.
吴宏雷,王勇奉,于军,彭凌云:高地震烈度区火力发电厂主厂房设消能阻尼器结构性能分析.工业建筑2008(S1):333-341.
闫维明,苏亮,彭凌云,王维凝:铅阻尼器的研究与应用概况.In:2009;中国浙江宁波;2009.
姚义,闫维明,彭凌云,纪金豹:某火电厂结构—铅阻尼器减震体系的弹塑性静力分析.In:2007;中国山西太原;2007.
王文杰,彭凌云,董静:博士教师从事新生辅导工作模式的实践与研究.In:2009;2009.
获批发明专利列表:
一种置于钢筋混凝土构件中的阻尼减震装置,第一发明人
开缝式圆筒变摩擦阻尼器(授权公告号101709755B),第一发明人
一种可提高建筑结构构件阻尼的预应力减震部件(授权公告号101858112B),第一发明人
多阻尼比目标反应谱兼容的人工地震波合成方法(授权公告号101236256B),第一发明人
筒式变摩擦阻尼器(授权公告号101216088B),第二发明人
梁端削弱置换式钢框架梁柱抗震节点(授权公告号100587179),第三发明人
培养研究生:在读3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