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俊贤,我国火箭推进剂创始人之一、聚氨酯工业奠基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90岁高龄的他,在今年七一前不久,和夫人丁大云一起,以两名普通共产党员的身份,向所在工作单位黎明化工研究设计院捐出省吃俭用积攒的300万元,设立博士创新基金和困难帮扶基金。
这位老科学家的义举在感动了无数人的同时,也将他及他一生所挚爱的化工合成事业,带进了人们视野。
“为国家争口气”
说起李俊贤,很多人也许并不熟悉。但谈起“两弹一星”、长征系列火箭、“神舟”系列飞船就会眼前一亮。对这些系统工程来说,如果没有推进剂,就相当于汽车没有汽油。李俊贤正是我国火箭推进剂创始人之一。
李俊贤毕业于乐山市国立中央技艺专科学校化工专业。1960年初,组织上抽调32岁的李俊贤到北京化工研究院,加入高能推进剂研制队伍,从那时起,他便与我国火箭推进剂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一干就是一辈子。
在资料不足、经验缺乏的情况下,李俊贤和团队反复试验摸索,最终成功研制出特殊燃料偏二甲肼,并远赴青海筹建黎明化工厂,建设中国第一套制备偏二甲肼装置。
化工厂在一个山沟里,条件极为艰苦,吃的是盐水煮蚕豆、青稞粉,住着干打垒,睡着大通铺。最终,他们以“誓将卫星送上天”的豪迈气概克服重重困难,用一年半时间,完成了装置的安装、试车、完善和投产工作。
“那个时候,一般见面不谈困难,谈什么呢?大家就是说完成没有完成啊,主要就是想怎么样把国家急需的东西搞出来,都希望越快越好,为国家争口气。”如今说起这些,老人家只是一笑而过。
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用的就是李俊贤团队研制的偏二甲肼。后来,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及多种型号导弹发射和“神舟”系列飞船升空,使用的也是偏二甲肼。
“要搞就搞世界一流的”
在青海,李俊贤一待就是16年。其间,研制新型鱼雷推进剂时,有人建议选择难度较小的燃料,以保证交货期。但李俊贤坚持“要搞就搞世界一流的”,最终他带队研发的新型燃料按时交付,把我国先进鱼雷研制的时间表提前了3年。
1978年,黎明化工研究设计院从青海迁至河南洛阳。当时,“万能塑料”聚氨酯在国外已经广泛应用于汽车、建筑、家电、家具等行业,但在国内却要依靠进口。时任院长的李俊贤立即组织投入研究,希望未来关键技术不受制于人。最终,他们开发出了几十种技术,填补了国家多项空白,为我国聚氨酯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黎明化工研究设计院首席运营官于文杰说咨询QQ、微信:2544906支持公司博士科研创新、帮扶公司离退休困难职工。最终,院党委综合考虑他的生活和健康需要,在今年6月8日,接受其300万元捐赠,设立博士创新基金和困难帮扶基金。
“很多人问捐这么多钱心不心疼?真的不会啊!留下的钱,自己够花就可以了。钱能够用来培养更多的人才、帮助更多的困难职工,这更值当。”李俊贤说,“我最关心的是人才,我希望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把我们的事业再往前推一步。”
“和李老接触多了,心里有很多感触。科研最重要的可能不是基础知识,也不是操作工艺,而是日复一日的坚持,立志做出一些事情,我觉得这种热情和坚持才是做科研最重要的。”黎明化工研究设计院高级工程师夏宇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