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重点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考研面试增加印象分,实用新型专利包过申请发明专利申请并不难,代写全部材料,轻松申请!包过加急版发明专利申请,保研、考研面试加分利器!
查看: 1834|回复: 0

心情故事#过来人#回忆我的厦大考研究生往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9-6 10:37: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发明专利申请,代写全部材料。
春华秋实,大概又到了每年报考研究生的时节了。近些时候,常常在办公室接到各地学生的电话,咨询本所高等教育学专业研究生招生事宜。其实这些电话是打给本所研究生秘书的,但秘书大人不在的时候,常由我代劳了。接到这些考研学生一个个迫切的电话,常常会勾起我对本人当年不远千里、远赴厦门大学考研往事的回忆,那可是一段很有趣、很难忘的经历呀!
我1990年7月从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系毕业后,分配到湖北郧阳师范专科学校任教。这所师专地处家乡丹江口城区的边缘,离南水北调中线起点——丹江口水库6公里,离道教圣地武当山70公里。学校占地400亩,背靠绵延到汉江之滨的丘陵,地势起伏,绿树成荫,风景优美。师专的工作颇为清闲,既无普通中学的升学压力,也没有本科大学的科研指标。在如此轻松自由、毫无压力的环境下工作,除了体验到相当惬意的生活外,还会不自觉地让自己早早结婚生子。比我早一年分配到师专工作的一对原来华师教育系系友,他们当年工作当年结婚,翌年就生下一个可爱的胖女儿。这样的例子在这所偏僻的学校比比皆是。我们学校很小,教职工不多,大家都是熟人。一般情况是这样的咨询QQ、微信:2544906教授才是中国高等教育学科的“龙头老大”!当我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兴奋异常,马上按照厦门大学招生简章的导师名录,连夜给潘懋元、张燮、刘海峰三位教授各写了一封信。
我在给潘懋元先生的信中这样写道咨询QQ、微信:2544906巨款,提着大箱子,登上火车,踏上远赴鹭岛投考的旅程。望着苍老多病的父母,看着身怀六甲的妻子,我忽然觉得此行很自私、很悲壮。
现在从湖北乘飞机到厦门,不过一个多小时的路程。可当年的我,从家乡到厦门,路上前后用了五天!我是15号下午从丹江口乘火车出发的,但那时丹江口的火车竟然只能坐到襄樊。到了襄樊,错过了去武汉的火车,天色已完全黑暗下来,我只好住进了15块一晚的东风招待所。这个招待所靠近火车站,楼下是数家彻夜放映的录像厅,喧嚣无比。可想而知,那晚肯定无眠。16号一早起来,坐上了开往武昌的火车,又用了一个白天。
当火车到达武昌的时候,已是傍晚。我急忙赶到售票厅,那里人山人海,根本就找不到北。一好心人告诉我,武汉从来就没有去厦门的火车!要去厦门必须经过南昌转车。可是,去南昌的票(包括去任何地方的票)当年在武昌火车站的窗口根本就买不到。这时有票贩子向我兜售到南昌的火车票,30元,虽然比票面贵了10块,但我还是买下了。上车才祝贺自己没有买假票,而且我的票比周围几个人的票都便宜。这一晚在火车上很舒心,靠在座位上睡了一会。
17号早上到达南昌后,新的麻烦又出现了。南昌去厦门的火车,隔天才有一趟,当天没有!十几年前的南昌比当年的武昌还乱,我实在不想在这个乱哄哄的地方再住一天。马上拖着大箱子赶往汽车站。但到厦门的班车早已开走!我只好选择去鹰潭的汽车。我高中学地理知道,中国有一条“鹰厦铁路”,鹰潭一定有去厦门的火车!我买了一张到鹰潭的车票,等了好久,车就是不出发!又过了很久,车站才宣布咨询QQ、微信:254490640元,离考试还有一个多月,还要交辅导费,那真是开销太大了。如今,竟然有人替我交房费啦,确实太幸运了。后来的事情更证明这个幸运,周广庆外语好,备考经验丰富,对我复习帮助很大。
又过了一会,李泽彧老师来了。他是个浑身充满活力的年轻教师,很热情。他告诉我,来这里复习,有什么困难,尽管找他。我和周广庆下楼以后,这才注意到坐落在新校门边的囊萤楼,这座建于1921年的老楼,中西合璧、古朴庄重、气度不凡!我对她可谓一见钟情!
在政治和英语辅导班上,认识不少同来“单考”的考生,大部分是经济类和管理类的,尤以考MBA居多。只是英语辅导得超简单,个别来参加辅导的考生,英语也极差。如参加会计学研究生考试的赵某英语基本不会。有一天,老师发了题目,让我们阅读理解,我一看全文竟然都是最普通的词汇,就对坐在旁边的赵某说咨询QQ、微信:2544906学费呢!这个消息令我相当沮丧和后悔。因为对我这个月收入200元的师专穷助教来说,一年交6000元学费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好在后来又听说,“单考生”如果考得很好,特别是专业课要超过统考生的话,个别情况是可以不交学费的。这给我新的希望。
接下来的复习很顺利。英语简单不在话下,政治都早背得滚瓜烂熟,专业课也是轻车熟路,不用太复习。离考试还有半个月的时候,我写信给女儿她妈说咨询QQ、微信:2544906旦晚会上。当天下午,李泽彧老师托人带信让我参加晚上高教所晚会,并嘱咐“一定要表演节目”。下午,我在宿舍就琢磨晚上要表演什么,表演之前说什么话,整整想了一个下午。晚上,我来到高教所,全所师生欢聚一堂。我与王伟廉老师坐在一起。来考博士的张应强也参加了。晚会开了一会,只见一个个子不高的老人,精神抖擞地进来坐下。王老师告诉我:这是潘先生,今年已经73岁了。先生离我很远,我只能远远地注视着他。
晚会由李泽彧老师和“所花”郑若玲主持。节目很多很丰富,高教所歌星云集,刘海峰、王伟廉、李泽彧、张祥云等都表演了拿手的歌曲。青年讲师张祥云唱的是“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云兄当年留着长发,男中音浑厚,潇洒。我的节目是清唱“漂亮的姑娘,十呀十八九”,好像也马马虎虎。我唱歌前的讲话是经过精心设计的,特别我提到厦门大学高教所和潘先生在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中的重大贡献,以此简明扼要道出我的考试动机。据说,这个简短的几句发言颇受好评。会后,见到潘先生。他对我说:欢迎你来高教所!回宿舍的路上,我是与张祥云讲师同行的。张讲师告诉我,他是留校在高教理论室的,是江西人。人是讲缘分的,没想到,今天我和云兄成了兄弟和同事。
在厦大备考的时光虽然短暂,但快乐而幸运。后来的考试成绩也证明了这一点。我的专业课教育学、心理学均取得88分的高分,单独命题的英语和政治分别为91分和89分。复试在笔试之后接着进行。潘先生、张燮先生、刘海峰教授以及高教所研究生秘书林金辉老师参加了对我的面试。潘先生问了不少问题,如当前师专教育存在的问题、应试教育问题等,我基本对答如流,评委们比较满意。临走前,刘海峰老师悄悄告诉我:听潘先生的口气,录取你不成问题!
1994年2月1日,我和周广庆一道从厦门启程返回家乡。同年5月,我收到厦门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是计划内公费生。又过了几个月,我终于成为厦门大学高教所的一员。
(补注:“单独命题考试”是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研究生招生制度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当时研究生报考远不如现在这样火爆,往届毕业生报考者更少。为了鼓励有工作经验的往届毕业生报考,教育部决定在部分重点高校实行“单独命题考试”试点。参加单独考试者必须是取得学士学位4年以上的往届毕业生,英语和政治科目不参加全国统考,改由各试点高校自行命题,但专业考试科目一般与统考生相同,录取者绝大多数是计划外委培或自费生。后来,这项改革因为被批评为“有违公平竞争原则”被叫停。笔者显然是这项短暂改革的最大受益者:查厦门大学高教所27年以来招收的数百硕士生名录,我是惟一一个通过所谓“单考”录取的计划内硕士生。)
本次选自剑河青青——lee的博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考研重点论坛

GMT+8, 2025-11-10 23:4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