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招生人数:15
招生简介咨询QQ、微信:2544906;发表SCI论文近140篇,其中NatureIndex论文5篇,EI论文340余篇;出版专著2部;申请各类专利近400项,其中授权国家发明专利近80余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0余项;获各级各类奖励13项,其中省部级或其他同等行业类科技奖7项;获得省部级以上鉴定10项。
学院恪守责任校训,践行勇担责任,追求卓越的学校精神。潜心人才培养工作,不断为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输送优质人才并提供智力支撑,毕业生年终就业率稳定在98%以上。
SampleText
一咨询QQ、微信:2544906。
(2)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用于奖励支持全日制研究生更好地完成学业。第一学年,对于来自985、211高校(不含独立学院)的调剂考生,每生12000元、其他考生8000元。
(3)研究生国家助学金。用于资助全日制在学研究生(有固定工资收入的除外),补助研究生基本生活支出,每生每年6000元。
(4)研究生“三助”(助教、助研和助管岗位)津贴。承担“三助”岗位的研究生可获得相应的“三助”津贴,每月薪酬最高可达500元。
三、调剂办法
1、国家线公布后,符合调剂条件的考生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调剂系统(http://yz.chsi.com.cn/)并按要求填报调剂志愿。
2、我校将通过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调剂系统在符合条件的考生中择优调剂,额满为止;考生通过调剂系统接收我校复试通知,在规定时间内回复并到校参加复试。
3、我校向复试合格、拟录取的调剂考生发送待录取通知;考生在限定时间内答复,一经答复,不得更改。
4、考生务必与我校研招办通过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调剂系统及电话保持联系,及时确认调剂结果。
5.欢迎有志于计算材料方向研究的同学,美丽的常州欢迎你,咨询方式咨询QQ、微信:2544906,纸质图书140多万册,基础设施齐全,办学条件优良。学校现有15个学院,全日制在校生近15000人(其中研究生1700余人)。
学校现有教职工15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000余人,硕士及以上学位比例93.6%(博士学位50.1%)。现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583人(教授192人),其中工程院院士2人(双聘),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国家中组织部“千人计划”人选2人(“外专千人”1人),全国“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首席科学家2人次、中青年领军人才7人次、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57人次,江苏特聘教授6人,江苏省“双创计划”人才6人,江苏省“双创计划”博士8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0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18人、创新人才团队3个,江苏省“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5个、中青年学术带头人32人、优秀青年骨干教师77人。学校连续四次被评为“江苏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高校”和“江苏省教育人才工作先进单位”。
学校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深入实施五位一体“跟进式”人才培养体系。现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工程领域和1个艺术领域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近年来,学校科研实力快速提升,“产学研”紧密结合办学特色不断彰显。“十一五”以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77项。2012-2016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5项(重点项目5项、重大研究计划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2项(重点项目4项),三大检索论文2217篇,发明专利授权1511件(PCT1件),2013-2015年的授权专利数分别居全国高校第61、21、34位,2015年专利转化率居全国高校第32位。学校积极为国家支柱产业、地方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服务,与国内40余家大型石油石化企业和30多个县区级以上政府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与企业共建省级工程技术中心20个,校企联合研发中心30个,产学研基地295个,校企联盟369个。学校技术转移中心是科技部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据全球自然指数数据显示,常州大学WFC分值在内地高校位列第25位,江苏省第3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