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带一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家大战略,被称为中国自1979 年以来的“第二次开放”[1]。全球知名战略家、布鲁金斯学会研究员康纳指出,“美国人在售卖坦克,中国人却在提供挖掘机”,“全球互联互通的革命已经开启,而中国打造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基础设施投资倡议。”[2]。
2016年7月,教育部发布的《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提出建立“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推进政策、渠道、语言、民心与学历的相通与互认,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人才支持、智力服务和文化理解。建设“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是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新方向和新要求,急需我国高等教育开放策略寻求主动转变。
我国与“一带一路”高等教育合作的现阶段特点
1.在交流方向上,重视“引进来”而非“走出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走出去”的战略要求,但是由于长期以来以学习借鉴提高为主的“引进来”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使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高等教育交流合作方向一直是“引进来”多于“走出去”。具体表现为咨询QQ、微信:2544906模式向多元模式转变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水平以及文化、外交都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和不同发展阶段,绝大部分是发展中国家,有小部分发达国家,如俄罗斯、以色列、新加坡和希腊等,还有一部分是不发达国家,如尼泊尔、缅甸等。因此,我国在与沿线不同国家高等教育合作交往,不能采取“一刀切”的办法,要主动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特点,选择相异的合作模式。也就是说,要从过去的一元模式向多元模式转变,制定适合不同国家的高等教育合作模式。譬如咨询QQ、微信:2544906. “一带一路”建设与国家教育新使命[N].光明日报,2015 -8-13(11 ).
[7]由百度搜索、360搜索等统计整理得出.
[8]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涉外监管信息网、百度搜索、360搜索等相关数据整理而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