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单项选择题(1 一_2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下列犯罪中,应当认为在中国领域内犯罪的是()。
A.甲乘坐外国轮船从中国港口出发,当行至公海时实施犯罪
B.乙乘坐外国轮船前往中国,在公海上失手致中国公民落水而亡
C.丙乘坐外国轮船前往中国,在公海上与同行的旅客斗殴,致其重伤,该旅客被送人中国医院后经抢救无效死亡
D.丁在其本国境内打猎,致正在该国旅游的中国公民死亡
2.《刑法》第 13 条 规 定 咨询QQ、微信:2544906的汽车销赃得款 6 万元,甲分得 5 万元,乙分得 l 万元。关于此案,下列说 法中正确的是()。
A.对甲、乙均应按照盗窃 20 万元处罚 B.对甲、乙均应按照盗窃 6 万元处罚
C.对甲按照盗窃 6 万元、乙按照盗窃 l 万元处罚 D.对甲按照盗窃 5 万元、乙按照盗窃 l 万元处罚
16.甲教唆乙杀文某,并指使丙为乙提供枪支,乙、丙按甲的要求实施了相应的行为。甲、乙、丙的犯罪属于( )。
A.必要共同犯罪 B.特殊共同犯罪 C.简单共同犯罪 D.复杂共同犯罪
17.下列犯罪行为中,属于继续犯的是()。
A.甲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骗取对方当事人 5 万元后逃匿 B.乙非法剥夺武某人身自由 10 天
C.丙一夜之间盗窃同一住宅楼 3 户人家财物共 5 万元 D.丁在实施抢劫过程中致受害人重伤且久治不愈
18.甲盗割正在使用中的通讯电缆致通讯中断,既符合盗窃罪的犯罪构成,也符合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罪的犯罪构成。甲的犯罪属于()。
A.吸收犯 B.连续犯 C.牵连犯 D.想象竞合犯
19.下列关于没收财产刑的说法,正确的是()。
A.没收财产前犯罪分子所负的任何债务都不能以没收的财产偿还
B.对犯罪分子非法取得的财产应当适用没收财产刑
C.在判处没收财产刑时不得没收犯罪分子家属应有的财产
D.对犯罪分子在犯罪中使用的本人财物应当适用没收财产刑
20.下列有关寻衅滋事罪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寻衅滋事罪是指肆意挑衅,无事生非,起哄闹事的行为
B.因寻衅滋事而致人轻伤的,以寻衅滋事罪定罪处罚
C.因寻衅滋事而致人重伤的,以寻衅滋事罪与故意伤害罪并罚
D.因寻衅滋事而致人死亡的,以寻衅滋事罪与故意杀人罪并罚
二、多项选择题(21_-25 题,每小题 2 分,共.10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2l.对犯罪客体按照其范围大小可划分为()。
A.一般客体 B.同类客体 C.直接客体 D.复杂客体
22.下列关于危害结果在犯罪构成中的地位的表述,正确的有()。
A.危害结果是某些犯罪成立的必备要件 B.危害结果是某些犯罪既遂的必备要件
C.行为犯的既遂不要求危害结果的实际发生 D.危险犯的既遂不要求实际危害结果的发生
23.下列犯罪行为中,应以盗窃罪追究刑事责任的是()。
A.盗窃信用后冒名使用的
B.盗窃毒品后自己食用的
c.盗窃商业秘密再出卖的
D.盗窃增值税专用发票后出卖的
24.下列犯罪中.属于特殊主体犯罪的有()。
A.贪污罪 B.非法行医罪 C.私放在押人员罪 D.滥用职权罪
25.下列情形中,应以共犯论处的有()。
A.与走私罪犯通谋,为其提供运输方便的 B.直接向走私人非法收购国家禁止进口物品的
C.非国家工作人员与国家工作人员勾结,伙同贪污的
D.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他人实施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而为其提供生产、经营场所的
三、简答题(26_27 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12 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
26.简述酌定量刑情节的概念和种类。
27.简述行贿罪的成立条件。
四、辨析题(28 小题。8 分。要求对命题进行判断并着重阐明理由。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
28.请根据有关刑法原理和规定,对“无罪过就无犯罪”这一说法进行辨析..
五、法条分析题(29 小题,10 分。要求符合立法原意和刑法理论。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
29.《刑法》第 213 条规定:
“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 , 并处或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试说明:
(1)本条的罪名和罪状的描述类型。
(2)应如何理解本条中与他人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
(3)以本条所规定的方法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的行为,应如何处理?简要说明理由。
六、案例分析题(30 小题,15 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
30.猎人甲与同村妇女乙通奸而打算离婚,其妻坚决不同意,扬言如果甲提出离婚,将与甲同归于尽。甲无奈,只得一 方面佯装与丙和好如初,另一方面告知乙准备杀害丙而与之结婚,并让乙购买毒鼠用于毒杀丙,但乙多次寻购而无处购买。 此计不成后,甲又请巫婆丁施法术咒死丙。一日,甲正在擦猎枪(注:甲系合法持有该枪支,并接受过严格的枪支安全使用 培训),丙赶集回来,兴致勃勃的站在甲身旁向甲介绍在集市上的所见所闻。由于甲在擦枪时没有将枪中子弹退出,也没有 关上保险,无意中触碰扳机走火致丙死亡。
案发后,甲向公安机关投案,并如实供述了上述事实,但辩称自己没有想到枪支会走火。 阅读以上材料后,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分析:
(1)应如何认定甲、乙、丁行为的性质?为什么?
(2)应如何处罚甲、乙、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