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重点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考研面试增加印象分,实用新型专利包过申请发明专利申请并不难,代写全部材料,轻松申请!包过加急版发明专利申请,保研、考研面试加分利器!
查看: 1799|回复: 0

导师信息#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导师介绍#何政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1-18 10:00: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发明专利申请,代写全部材料。
姓名咨询QQ、微信:2544906成矿信息处理,矿产资源预测,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二等奖(2002,持有证书);(14) 国家计委资助《西藏日喀则弧前盆地海底扇三维沉积模式及其与板块动力学关系》(1994~1996),负责岩浆岩和恰布林组砾岩研究,院科技一等奖;(15)《西藏日喀则弧前盆地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国家计委,1994年8月—1999年12月),负责结晶岩石学,成都理工学院科技一等奖,西藏自治区科技一等奖(2000,持有证书);
3、发表论著情况A.专著(1)《数字国土设计、实现与应用》(2008,北京咨询QQ、微信:2544906胞自动机的三江平原湿地景观时空演化模拟研究》(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0,(4),第二作者);(14)《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地质环境风险研究——以甘孜州东部为例》(地球与环境,2010,(2),第二作者);(15)《重庆綦江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特征及其地质意义》(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0,(2),第二作者);(16)《构造与蚀变信息在找矿预测中的综合应用——以西藏西部某地区为例》(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10,(3),第二作者);(17)《基于遥感与GIS技术的什邡市土地损毁变化分析》(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10,(3),第二作者);(18)《拉萨市城关区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变化分析》(水土保持研究,2010,(3),第二作者);(19)《绵竹市北部山区震后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研究》(国土资源遥感,2010,(2),第二作者);(20)《西藏羌多地区遥感蚀变与构造信息提取及成矿预测》(国土资源遥感,2010,(2),第二作者);(21)《基于构造与蚀变信息的找矿方法初探》(测绘科学,2010,(3),第二作者);(22)《土地质量地球化学分等定级方法技术探讨》(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第二作者);(23)《最佳DEM分辨率的确定及其验证分析》(测绘科学,2010,(2),第一作者);(24)《基于RS与GIS的密云县集水区土壤侵蚀风险评价》(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第二作者);(25)《栅格图像自动矢量化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0,(10),第二作者);(26)《重庆桃花赤铁矿地质特征与成矿规律分析》(地质与勘探,2010,(2),第二作者);(27)《金沙江流域东川地区水土流失分析》(灾害学,2010,(1),第二作者);(28)《空间罗伦兹曲线在土地利用及其变化研究中的应用——以西藏拉萨市城关区为例》(水土保持研究,2010,(1),第二作者);(29)《都江堰震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信息提取方法研究》(国土资源遥感,2010,(1),第二作者);(30)《遗传BP神经网络在泥石流危险性评价中的应用》(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0,(3),第二作者);(31)《基于分形理论的汶川县震后土地利用类型变异分析》(资源与人居环境,2010,(2),第二作者);(32)《地形特征与山地气候变化空间关联规则数据挖掘研究》(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0,(1),第二作者);(33)《改进的小波变换在多源遥感图像融合中的应用》(计算机应用,2009,29(9),第二作者);(34)《三维真实感地形建模与可视化》(地理空间信息,2009,7(4),第二作者);(35)《矿产资源规划成果数据库质量验收及评价方法》(矿业研究与开发,2009,29(4),第二作者);(36)《汶川地震前后都江堰植被盖度变化的遥感研究》(水土保持研究,2009,16(4),第二作者);(37)《ASTER立体像对提取玛尔挡坝区DEM及精度评价》(测绘科学,2009,34(3),第二作者);(38)《MapInfo 与Excel 在基本农田保护规划中的应用》(地理空间信息,2009,7(3),第二作者);(39)《北京市怀柔应急水源地运行风险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5),第二作者);(40)《专题地图概述与设计实现》(安徽农业科学,2009,37(9),第二作者);(41)《土地整理项目区的水土资源平衡分析——以温宿县托乎拉乡为例》(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0)第二作者);(42)《CASS 与ERDAS 软件在田间道路工程设计中的应用》(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第二作者);(43)《甘肃省文县地震前后TM图像增强处理方法比较分析》(安徽农业科学,2009,37(9),第二作者);(44) ARCGIS 空间分析建模在耕地质量评价中的应用》(水土保持研究,2009,16(1),第二作者);(45)《遥感技术在里伍铜矿床成矿预测中的应用》(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09,31(1),第二作者);(46)《云南省新平县地质灾害与线性构造的相关性研究》(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报,2009,20(1),第二作者);(47)《天山公路地质灾害评价与决策支持信息系统设计》(人民长江,2009,40(3),第二作者);(48)《基于GIS 和神经网络的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系统》(计算机工程,2009,35(3),第二作者);(49)《基于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的泥石流危险性评价》(计算机应用研究,2009,26(1),第二作者);(50)《数学模型在矿产资源供需分析中的应用》(中国矿业,2008,17(11),第二作者);(51)《VR2GIS技术在高压输电线选线中的应用研究》(测绘科学,2008,33(6),第二作者);(52)《空间对象精确网格索引的实现》(测绘科学,2008,33(6),第二作者);(53)《基于G I S的天山公路稳定性评价与选线系统》(桂林工学院学报,2008,28(4),第二作者);(54)《天山公路地质灾害决策支持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研究》(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08,30(6),第二作者);(55)《基于WebGIS的省级旅游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与开发》(测绘科学,2008,33(5),第二作者);(56)《MapInfo 到AutoCAD 的数据转换研究》(地理空间信息,2008,6(5),第二作者);(57)《二滩库区(盐边)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及水土流失动态研究》(水土保持通报,2008,28(5),第二作者);(58)《甘孜州河流开发的生态地质环境影响初探》(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08,30(5),第二作者);(59)《四川省生态安全评价与预测模型研究》(土壤通报,2008,39(5),第二作者);(60)《大渡河流域泸定段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动态研究》(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24(8),第二作者);(61)《GIS 技术在四川省九龙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中的应用》(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报,2008,19(2),第二作者);(62)《基于遥感与GIS 技术的水电站库区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分析》(水土保持研究,2008,15(3),第二作者);(63)《基于GIS的信息量法在九龙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中的应用》(测绘科学,2008,33(4),第二作者);(64)《新疆天山公路沿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地质学报,2008,28(1),第二作者);(65)《城市交通网络最佳路径分析》(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24(4),第二作者);(66)《华蓥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特征与成因分析》(水土保持研究,2008,15(1),第二作者);(67)《土地利用空间数据库中错误多边形去除方法研究》(河南农业科学,2008,5,第二作者);(68)《线性参考系统与动态分段技术在公路GIS中的应用研究》(测绘科学,2008,33(3),第二作者);(69)《MapX与PowerBuilder集成技术在交通事故信息系统中的应用》(测绘科学,2008,33(3),第二作者);(70)《基于地形三维阴影图的等高线数据库后处理的质量控制方法研究》(测绘科学,2008,33(3),第二作者);(71)《基于GIS的信息量法在天山公路地质稳定性评价系统中的应用》(测绘科学,2008,33(3)第二作者);(72)《层次分析法在土地利用战略研究中的应用———以四川省泸定县为例》(安徽农业科学, 2008,36(9),第二作者);(73)《GIS 支持下的九龙县居民地适宜性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第二作者);(74)《多元回归分析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中的应用》(环保科技,2008,14(1),第二作者);(75)《AutoCAD 与MapGIS 数据转换技巧与方法》(地理空间信息,2007,5(6),第二作者);(76)《基于GIS 的天山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地理空间信息,2007,5(6),第二作者);(77)《WebGIS 技术在地震灾害防御中的设计探讨》(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7,18(4),第二作者);(78)《石屏县土地更新调查的影像解译结果分析》(测绘科学,2007,32(6),第二作者);(79)《城市空间演变的多时相遥感数据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2),第二作者);(80)《基于ArcSDE 与Arc IMS 的海量空间数据存储管理与网络发布——以三峡库区为例》(测绘科学,2007,32(5),第二作者);(81)《二滩库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景观格局动态研究》(四川林业科技,2007,28(3),第二作者);(82)《基于EOS/ MODIS 的若尔盖高原湿地定量遥感研究》(冰川冻土,2007,29(3),第二作者);(83)《基于GIS 的林业资源信息化研究——以四川省石棉县为例》(水土保持研究,2007,14(3)第二作者);(84)《MapGIS技术支持下的典型田块土方量计算及成图》(测绘科学,2007,32(3),第二作者);(85)《基于ArcEngine 开发天山公路选线决策支持系统》(公路,2007,4(4),第二作者);(86)《GIS在九龙县地质灾害区划中的应用》(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4(2),第二作者);(87)《龙门山南段(芦山段)旅游资源遥感调查与评价》(测绘科学,2007,32(3),第二作者);(88)《四川九寨沟景观形成演化趋势分析与评价》(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7,18(1),第二作者);(89)《改进的主成分分析法自动发现土地覆盖变化》(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4(1),第二作者);(90)《基于GIS的林业资源信息化研究》(水土保持研究,2007,14(3),第二作者);(91)《旅游网络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初步探索》(水土保持研究,2007,14(2),第二作者);(92)《云南某县地质灾害与土地利用类型相关性分析》(测绘科学,2007,32(2),第二作者);(93)《RS与GIS技术在库区地质灾害调查中的应用研究》(测绘科学,2007,32(1),第二作者);(94)《遥感技术在黑竹沟风景旅游资源调查分类与评价中的应用》(干旱区地理,2006,29(6),第二作者);(95)《1996-2002年成都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0(1),第二作者);(96)《RS和GIS在攀枝花山区土壤侵蚀研究中的应用》(中国水土保持,2007,7,第二作者);(97)《TM图像在成都市演变研究中的应用》(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06,28(4),第二作者);(98)《巴塘县矿产资源与旅游资源开发探讨》(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6,23(4),第二作者);(99)《利用ArcGIS Engine开发滑坡危险性评价系统》(测绘科学,2006,31(6),第二作者);(100)《基于遥感和GIS的水土流失因子信息提取与分级定标研究》(测绘科学,2006,31(4),第二作者);(101)《金沙江流域生态地质环境现状及其对梯级水电站开发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议》(地球与环境,2005,33(增刊),第一作者);(102)《攀枝花地区水土流失动态变化研究》(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32(3),第一作者);(103)《基于组件式GIS的滑坡预报系统的研究》(灾害学,2005,20(1),第二作者);(104)《硐室GIS子系统中属性数据不确定性分析与质量控制》(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05,16(1),第二作者);(105)《区域开发环境评价中人工智能扩展GIS在累积过程分析中的应用》(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05,27(1)第二作者);(106)《地质灾害多元信息管理在三峡库区塌岸研究中的应用》(水土保持研究,2005,12(1),第三作者);(107)《GIS与CA模型在库岸水岩相互作用研究中的初探》(水土保持研究,2005,12(1),第三作者);(108)《林业信息系统构建分析》(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 ,31(1),第一作者);(109)《库区塌岸空间信息管理系统构建》(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04,26(4),第一作者);(110)《基于ARCGIS的地质灾害防治信息与决策支持系统的研制》(吉林大学(地球科学版),2004,34(4),第一作者);(111)《利用ARCGIS中VBA开发滑坡阶段综合预报功能》(桂林工学院学报,2004,24(3),第二作者);(112)《土地资源信息系统(LRIS)开发实现的技术研究——基于ArcGIS地理信息系统平台》(贵州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4),第二作者);(113)《基于MAPGIS数字化地形图的技术应用》(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03,25(4),第二作者);(114)《基于ArcGIS的土地资源信息系统(LRIS)开发研究》(新疆石油学院学报,2003,15(2),第二作者);(115)《长江三峡库区Landsat7 ETM+数据的处理方法探讨》(遥感技术与应用,2003,18(4),第二作者);(116)《基于ArcGIS的土地资源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云南大学学报,2003,25(4),第二作者);(117)《用MATLAB扩展GIS的模拟仿真功能》(云南大学学报,2003,25(2),第二作者);(118)《基于CA的城市增长与土地增值动态模拟方法探讨》(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19(2),第二作者);(119)《GeoCA-Urban模型在城市增长与土地增值研究中的应用》(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3,20(2),第二作者);(120)《浅析攀枝花市陡坡生态退耕模式》(生态经济,2002,(12),第二作者);(121)《基于GIS平台的农业非点源污染研究》(西南交通大学,2002,37(5),第三作者);(122)《四川北川县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山地学报,2002,(增),第二作者);(123)《川西丘陵区红层紫色土对果树的生态效应分析》(四川地质学报,2001,21(2),第三作者);(124)《收索法—一种无模型预测的方法》(矿物岩石,2000,20(3),第一作者,EI收录);(125)《岩石-土壤-植被信息系统建立探讨》(矿物岩石,2002,22(2),第一作者,EI收录);(126)《林业及生态效益遥感信息动态监测系统建设的探讨》(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9,26(3),第一作者);(127)《新疆北山南缘金矿成矿信息分析》(矿物岩石,1999,19(3),第一作者);(128)《在求同理论指导下的无模型预测》(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8年3月,数学地质专辑,25(增刊),唯一作者,EI收录);(129)《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储集层参数面向微相预测法》(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8年3月,数学地质专辑,25(增刊),第三作者,EI收录);b. 资源、地质类论文(1)《新疆西天山西段金铜成矿带——中亚成矿域东延》(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2,29(1),第一作者,EI收录);(2)《新疆天山西段金矿找矿新进展》(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2,29(1),第二作者,EI收录);(3)《新疆昭苏水磨沟铜金矿特征》(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2,29(1),第二作者,EI收录)咨询QQ、微信:2544906素赋存矿物形式的实践》(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2,29(3),第三作者,EI收录);(7)《扬子克拉通北缘米仓山地区前震旦纪变质作用特征》(中国区域地质,1999,18(1),第一作者);(8)《西藏南部早白垩世雅鲁藏布江古蛇绿岩的识别与讨论》(地质学报,1999,73(1),第三作者);(9)《米仓山结晶基底中深熔作用的岩石学特征》(矿物岩石,1998,18(增刊),第一作者);(10)《米仓山前震旦纪变质岩系的变质变形》(地学探索,1998,(13),第一作者);(11)《广义矿物学与矿产资源开发》(矿物岩石,1998,18(增刊),第三作者);(12)《21世纪矿物学展望咨询QQ、微信:2544906特征及构造环境》(矿物岩石,1997,17(增刊),第三作者,EI收录);(24)《米仓山地区构造演化》(矿物岩石,1997,17(增刊),第三作者,EI收录);(25)《MAGMATIC RESPONSE OF ARC-CONTINENTAL AND CONTINENTAL- CONTINENTAL COLLISIONS ALONG THE YARLUNG ZANGBO SUTURE ZONE, TIBET》(30th INTERNATIONAL GEOLOGICAL CONGRESS,Abstracts Volume 1 of 3, Beijing, 第一作者);(26)《ARC-CONTINENTAL EVOLUTION OF COLLISIONAL PROCESSS ALONG YARLUNG ZANGBO SUTURE ZONE》(30th INTERNATIONAL GEOLOGICAL CONGRESS,Abstracts Volume 1 of 3, Beijing, 第三作者);(27)《米仓山西缘变质杂岩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矿物岩石,1996,16(4),第一作者);(28)《西藏日喀则地区恰布林组物源分析》(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6,23(3),第一作者,EI收录);(29)《内蒙古大青山地区早寒武纪再造岩系和再造作用》(矿物岩石,1995,15(3),第一作者,EI收录);(30)《内蒙古大青山地区早前寒武纪硅酸盐岩地质特征》(矿物岩石,1995,增刊,第一作者);(31)《大青山地区早前寒武纪变质作用演化及动力学机制》(矿物岩石,1995,增刊,第一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考研重点论坛

GMT+8, 2025-11-8 04:4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