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997-2001 南开大学 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系 学士
2001-2003 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硕士
2003-2008 中科院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 博士
2008-至今 华东理工大学药学院 博士后研究,现任副教授
郑静博士具有分子生物学、肿瘤生物学、生物化学和神经生物学等多方面的技术背景和研究经验,负责并主持过多项神经系统疾病和肿瘤领域的项目申请与执行,如上海市浦江计划、科技部863项目、国自然青年基金、上海市自然基金等。已经在Carcinogenesis,Journal of Neuroscienc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Neurobiology of Disease, J Neurooncol.,Neuroscience,Brain Research Bulletin,AJTR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被SCI他人引用近百余次。研究方向如下所述咨询QQ、微信:2544906水平敲除与智力障碍疾病相关的基因,并且使该神经元可视化,从而研究这些基因在神经元形态学、发育和可塑性中的作用。上述工作陆续发表在2015和2011年度的Neuroscience ,2014年度的Brain Research Bulletin ,2013年度的PNAS,2008年度的J. Biol. Chem.,2010年的Neurobiology of Disease,2011年的Int J Clin Exp Path上。
神经系统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与药物靶标开发
胶质瘤是一种常见的脑肿瘤,发生于神经外胚层。按细胞种类分,胶质瘤的主要类型有星形胶质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和胶质母细胞瘤。2007年,世界卫生组织按胶质瘤的恶性程度和预后的好坏情况将胶质瘤分为I、II、III、IV,四个等级。I级胶质瘤通常是良性的,在儿童中发病更频繁,一般不会发展为更高级别肿瘤,其基因变化也与更高级别的胶质瘤不同,预后良好。II级属分化良好性,虽然不是良性的,但预后较好,中位生存期为5-8年。III级是渐变性星形胶质细胞瘤,中位生存期为3年。IV级的胶质母细胞瘤,恶性最强,中位生存期为12-18个月,大于60岁患者的生存期低于中位生存期。我们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RNA干扰技术和基因过表达/点突变技术等,结合肿瘤细胞生长曲线、克隆形成、细胞周期、细胞凋亡、细胞迁移、血管生成、裸鼠皮下成瘤和原位成瘤等检测技术,研究我们关注的药靶基因对神经系统肿瘤发生和发展的影响,以期望寻找到药物作用的靶标,开发基于基因治疗和药物治疗的新产品。上述工作陆续发表在2015年度的AJTR,2014年度的Carcinogenesis和Int J Clin Exp Path上,2013年度的J Neurooncol.,2012年度的J Am Chem Soc.,2010年的J. Neurosci.和2011和2015年度的ACS Nano上。
病毒介导的基因转导工具的开发和生物反应器产业化应用研究
AAV(腺相关病毒)和Lentivirus(慢病毒)基因转导工具载体的开发和专利申请、产业化应用以及转化医学基础研究,相关技术和专利陆续获得多家公司和临床单位的资助和推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