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学校简介
??安徽理工大学(学校代码咨询QQ、微信:2544906;“十二五”以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全国创新争先奖状1项,中国专利奖1项;获教育部、安徽省及国家行业协会等科技成果奖励20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600余件。
??学校拥有深部煤矿采动响应与灾害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筹)、煤矿深井建设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共建)以及部(省)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协同创新中心、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院士工作站等省部级研究创新平台31个。拥有国际工程教育认证专业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4个,国家精品课程和精品视频公开课各1门,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5个。学校图书馆现有建筑面积为4.8万㎡,设有阅览座位6000多席,文献资源中纸质书刊239.43万册,电子图书277.43万册,数据库75个,自建特色数据库3种。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活动,与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波兰、日本、俄罗斯、乌克兰、新加坡、韩国等国家的多所高校、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展望未来,安徽理工大学将秉承“团结、奋进、博学、奉献”的校训,弘扬“志存高远、追求卓越、求真务实”校园精神,保持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的优良传统,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招生计划
??我校2019年拟招收硕士研究生1130人(其中全日制950人,非全日制180人),最终招生总人数以教育部正式下达的招生计划文件为准(全日制和非全日制招生计划不得调整使用)。招收推免生人数以最终推免生系统确认的录取人数为准。我校2019年“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15人。学校将根据录取时的具体情况,对各学院(专业)招生人数进行适当调整。
??三、报名要求
??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包括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两个阶段。
??所有参加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考生均须进行网上报名,并到报考点现场确认网报信息、采集本人图像等相关电子信息,同时按规定缴纳报考费。
??应届本科毕业生原则上应选择就读学校所在省(区、市)的报考点办理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手续;工程管理等专业学位考生和其他考生应选择工作或户口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指定的报考点办理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手续。
??具体要求请及时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http://yz.chsi.com.cn/)及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网站,查询相关信息。
??1.网报时间咨询QQ、微信:2544906,具体收取方式另行通知。
??六、奖助政策
??我校研究生奖助体系由奖学金、助学金、科研成果奖励和学科竞赛奖励和出国研修资助项目等组成。
??1.国家奖学金。硕士生奖励标准为20000元/生/年,获奖人数以每年省教育厅下达指标为准。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者可以兼得学业奖学金。
??2.学业奖学金。学业奖学金每年评审一次。第一学年新生学业奖学金覆盖面100%,一等12000元/生(比例60%)、二等10000元/生(比例40%),原则上推免生、第一志愿考生和入学成绩靠前的调剂生可以享受新生一等学业奖学金。第二、三学年的学业奖学金按学校下达文件要求评选。
??3.院士奖学金。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科研和创新能力突出的研究生,每年评选10名硕士研究生,奖励标准为6000元/生/年。
??4.社会捐助奖学金。由企业或个人在学校设立的用于奖励品学兼优学生的各类奖学金。如咨询QQ、微信:2544906,每年按10个月计发。
??6.“三助一辅”岗位资助。用于资助研究生从事“助教、助研、助管”和担任学生辅导员、班主任工作。根据岗位与工作任务确定,一般为每岗每月300元。助教、助管和辅导员、班主任岗位津贴,由学校承担;助研岗位津贴,由导师或课题组承担。鼓励导师从科研课题经费中适当增发研究生助研岗位津贴。
??7.国家助学贷款。按照国家政策,开辟入学“绿色通道”,确保已经办理助学贷款的经济困难研究生顺利入学。需要贷款的研究生可在入学之前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贷款额度每人每年最高不超过12000元。
??8.特殊困难补助。对研究生个人发生重大疾病、家庭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等特殊困难情况,学校提供特殊困难补助。
??9.科研成果奖励。奖励在学术论文、专利、软件著作权等科研成果方面取得成绩的研究生。论文最高奖励额每篇7000元,专利最高奖励额每项18000元,取得突破性科研成果的可以获得更高奖励,详见学校科研奖励相关管理办法。
??10.学科竞赛奖励。奖励在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竞赛等全国重大赛事中取得突出成绩的研究生,个人奖项最高奖励4000元,集体奖项最高奖励8000元。详见大学生学科竞赛奖励办法。
??11.出国(境)研修项目。目前我校已与德国、美国、韩国、墨西哥、台湾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多所高校开展了研究生研修项目。
??12.安徽矿山机电装备协同创新中心等有关培养单位将为招收的推免生、一志愿考生等优秀研究生提供更多资助和优惠政策,具体咨询相关培养单位。
??七、其它说明
??1.请认真填写本人的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及电子邮箱,避免因联系不到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考生必须按目录所列选考业务课科目,考试科目名称及代码须准确无误,否则后果自负。
??3.初试合格后,我校拟录取的考生皆应参加复试。调剂、复试、录取等按教育部文件执行。
??4.报考资格审查工作在复试时进行,报考前,考生应认真核对是否符合我校公布的报考条件,如在资格审查时发现不符合报考条件,将不予录取。
??对在报名及考试中有违规舞弊行为的考生,视不同情况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教育部有关规定给予处理。对弄虚作假者,不论何时,一经查实,即按有关规定取消报考资格、录取资格或学籍。
??5.我校实行“硕博连读”制度,每年选拔部分优秀硕士研究生提前攻读博士学位。
??6.我校与多个国家级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地球与环境学院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煤炭开采国家工程技术研究院;能源与安全学院与煤炭开采国家工程技术研究院;土木建筑学院与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煤矿深井建设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中国煤炭科工集团建井技术研究院;机械工程学院与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等。
??7.招生考试其他有关事项,请参见《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或及时登录“研招网”浏览查询报考须知和各相关单位网上公告。如本简章与教育部2019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有关规定冲突,以教育部文件要求为准。
??8.为帮助考生了解我校招生政策,欢迎关注我校研究生招生网(http://yjszs.aust.edu.cn/)及研究生院主页(http://yjsc.aust.edu.cn),查询相关信息,或通过以下方式与我们取得联系。
??联系地址:安徽省淮南市泰丰大街168号安徽理工大学研究生院(行政楼203室);邮编:232001;联系人:何老师;联系电话:0554-6668749;传真:0554-6668749;电子邮箱:yjszb@aust.edu.cn;2019研招咨询QQ群:247702669或546786948。各招生培养单位咨询联系方式见附表。
??热忱欢迎广大考生报考安徽理工大学!
????????????????????????????????????? 安徽理工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2018年9月7日
??附表:
??安徽理工大学2019年研究生招生单位咨询联系方式
院系
代码
| 培养单位
| 联系人
| 联系电话
| 电子邮箱
| 001
| 地球与环境学院
| 杨老师
| 0554-6690441
| yangliuyin2016@163.com
| 002
| 能源与安全学院
| 曹老师
| 0554-6634093
| caoxuanming2009@126.com
| 003
| 土木建筑学院
| 吴老师
| 0554-6601691
| tmyjs@aust.edu.cn
| 004
| 机械工程学院
| 王老师
| 0554-6668949
| jxxky@aust.edu.cn
| 005
|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 魏老师
| 0554-6668584
| 2011027@aust.edu.cn
| 006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刘老师
| 0554-6668643
| lyunliu@163.com
| 007
| 化学工程学院
| 杨老师
| 0554-6668970
| hgky@aust.edu.cn
| 008
|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 吴老师
| 0554-6683092
| wujh@aust.edu.cn
| 009
| 力学与光电物理学院
| 陈老师
| 13955432378
| chzhchen@aust.edu.cn
| 010
| 数学与大数据学院
| 王老师
| 0554-6682016
| xwfang@aust.edu.cn
| 011
| 医学院
| 付老师
| 0554-6658770
| jifengfu@163.com
| 012
| 经济与管理学院
| 兰老师
| 0554-6683359
| jgyjs@aust.edu.cn
| 013
| 测绘学院
| 杨老师
| 0554-6633011
| zyang@aust.edu.cn
| 014
| 外国语学院
| 张老师
| 0554-6643367
| 395367421@qq.com
| 015
|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 王老师
| 0554-6683055
| 342886511@qq.com
| 016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朱老师
| 0554-6683818
| zhuguangliang@ruc.edu.cn
| 017
| 安徽矿山机电装备协同创新中心/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 王老师
| 0554-6668949
| jxxky@aust.edu.cn
| 018
| 联合培养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 杨老师
| 0554-6690441
| yangliuyin2016@163.com
| 019
| 联合培养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 吴老师
| 0554-6601691
| tmyjs@aust.edu.cn
| 020
| 联合培养
(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
| 王老师
| 0554-6668949
| jxxky@aust.edu.cn
| 合计
| 安徽理工大学
| 何老师
| 0554-6668749
| yjszb@aust.edu.cn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