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4年8月,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迎来了首批三百余名本科生。四年间,他们在国科大收获了怎样的青春和成长,如今又将前往何方?
2018年6月12日下午,国科大在玉泉路校区礼堂报告厅召开首届本科生培养工作新闻通气会,介绍本科生培养理念、模式、特色,公布首届本科毕业生去向。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院长、国科大本科教学委员会主任席南华院士,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局长周德进,国科大副校长苏刚教授、副校长杨国强教授,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教育处副处长刁丽颖,国科大本科部、招生办、相关学院负责人以及12名2014级本科生代表,共同回应公众对于国科大本科生教育的广泛关切。
四年本科 “三段”学业
“寻遍八方得雄骏,堪叹一师翘楚。”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时任国科大校长丁仲礼院士赋词《贺新郎》欢迎2014级新生入学。2014年,国科大在北京、江苏、陕西、四川、浙江、山东、辽宁、河南、湖南、云南录取302名新生,另录取国家贫困地区专项“奋飞计划”30名,合计332名。
踏入大学之门后如何培养?“基本方针是小规模、强化基础、文理交融、促进交叉、因材施教、注重科研、培养精英,探索‘科教融合’培养新模式。”新闻通气会上,席南华院士以专题报告方式详细阐释了国科大首届本科生培养理念、模式、特色。
过去四年,国科大首届本科生走过了“三段式”的学业路程。
第一阶段咨询QQ、微信:2544906而充满挑战,既锻炼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使学生开阔了眼界,对科研工作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苏刚说。
国科大首届本科生中共290人于今年毕业,1人结业,1人在休学,30人延期毕业,10人退学。
截止到5月31日,国科大首届本科生毕业后直接就业仅7人。已经明确的有243名毕业生将继续深造,攻读硕士或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占毕业人数的83.8%。其中84人到境外留学(56人出国深造,28人赴香港高校深造),占毕业人数的28.9%;159人在国内读研究生,占毕业人数的54.8%。此外,今年毕业计划明年申请出国读研或国内深造的40人。
境外留学的毕业生中,11人进入全球TOP10高校深造;52人进入全球TOP100高校(含前十)深造,占毕业人数17.9%。例如,2014级物理学专业刘子煜在拿哥伦比亚大学、牛津大学、明尼苏达大学、普渡大学、匹兹堡大学、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的offer之后,选择了哥伦比亚大学博士项目全额奖学金;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杨羽飞在三所世界名校之间选择了斯坦福大学。国内读研的159名毕业生中,155人选择在国科大(中科院各研究所)读研,其余四人分别选读清华、北大、上海交大和西湖大学。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延期毕业中有一些同学是主动申请的,他们要修双学位,提出利用国科大教育资源多学一些课程等。同时攻读化学与计算机专业、来自北京四中的汪诗洋就是其中一位,“我一直有着清晰的目标,国科大真的会不计成本地为学生提供最优质的资源,在国科大的学习让我与入学之初的目标近了很多。”他曾与其他5位同学赴美,在2017年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iGEM)上荣获金奖。
宁尚龙说,“过去人们常常问我,为什么会来国科大?我最初的答案是,我不是一个追求名牌的人,而是想做一个创造名牌的人。现在亦是如此。”一直以来,国科大通过科教融合的特色与优势,造就高素质科技创新人才——“愿尔曹,万里长纵目。朝海日,任飞举”。 |
|